淮师三下乡:追溯红色记忆

为追溯红色记忆,体悟红色文化,团队成员踏上追忆红色历史文献的道路,来到位于合肥市的安徽省图书馆。
   在清朝的文坛中,有这样一支文派,这些人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
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这就是发源于安徽桐城的“桐城文派”。
方苞、刘大、姚鼐被尊为“ 城三祖”,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则被誉为“姚门四杰”。
1200余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种著作、数以亿字的资料,这就是崛起于200余年前的桐城散文派在200余年间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
清代安徽省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官办书院--敬敷书院,就与桐城文派息息相关。
从清顺治九年敬敷书院创办,到光绪二十七年改办为安徽大学堂,两百五十余年之间年间曾三易其址、三易其名。
从清初到清末,在书院两百余年的办学中,著名史学家全祖望、桐城派“三祖”中的刘大和姚鼐、著名学者王宽吾、“江南大儒”汪宗沂等诸多著名学者担任过山长或主讲。
这些大师学识丰富,德高望重,他们执着秉守文化育人的“敬敷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时代才子。
在安徽,有太多的人和物与敬敷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合肥市芜湖路74号,与包河公园相伴,有这样一个地方。
既是安徽省重点文化工程,也是标志性文化建筑,那就是安徽省图书馆,始建于1913年,前身也可以追溯到敬敷书院,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
1902年,安徽省学务公所藏书楼在原敬敷书院旧址上成立,保存了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敬敷书院所有藏书,这就是安徽省立图书馆的前身。辛亥革命之后,安徽首任都督柏文蔚下令筹建图书馆,1913年2月,安徽省立图书馆在安庆正式开馆,方培良为首任馆长。后来,随着抗战的爆发,处在颠沛流离中的安徽省立图书馆多次搬迁,各种珍稀的书籍和文献屡经浩劫,散佚严重。
1943年1月,那个动荡不安的年月,日寇侵入安徽省立图书馆临时栖身的六安市金寨县,几代人苦心积聚的十万余册珍贵典籍,全部毁于日寇战火。
每每想到此处,有多少专家学者痛心疾首,扼腕叹息。
诚然,文化的发展一定需要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4月,在安徽省合肥图书馆的基础上成立了“安徽图书馆”,馆址设在逍遥津公园西侧义仓巷,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
在1954年3月14日,正式更名为“安徽省图书馆”。

1962年12月,安徽省图书馆从义仓巷旧址迁至合肥市包河公园西侧,建筑面积达6345平方米,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省图书馆。
截至2022年,安徽省图书馆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风风雨雨,数次迁移,三易其名。
经历过烽火漫天的战乱,也熬过了十年浩劫的危机,才有了今天总建筑面积3.69万平方米,馆藏文献447万余册,古籍线装书43511部351692册的规模。
如果你可以仔细端详一下安徽省图书馆的标识,徽标中间的三角形内的文字是“书”的变形,三角形是“山”的变形,表达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和“书籍是人类进步阶梯”的含义。这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的。
  活动结束后,我们从图书馆大门出来,突然意识到:读书是一件令人身心愉悦的事情,在阳光明媚的下午,漫步在书香中,身边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稚气未脱的孩童。每个人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安然。
  在这盛夏,窗外绿影婆娑,阳光斑斑点点透过玻璃窗洒在书页上,来往的人们都很安静,生怕打扰到别人,连调皮的孩子都蹑手蹑脚小心翼翼,人间最美好的样子不过是如此。
时间:2022-08-23 作者:wyn 来源:wyn 关注:
社会实践推荐
  • 淮师三下乡:追溯红色记忆
  • 淮师三下乡:追溯红色记忆
  • 为追溯红色记忆,体悟红色文化,团队成员踏上追忆红色历史文献的道路,来到位于合肥市的安徽省图书馆。
  • 08-23
  • 苏城学子三下乡:新媒体环境下 档案宣传及运营实践
  • 传承红色文化 接力时代新任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 家乡红色文化调查,传承家乡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