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当康桥的星辉,照亮藏区的课堂:一次《再别康桥》的深度文化摆渡

  夕阳为政府新建的教室镀上金边,粉笔灰在光柱里飘扬。讲台上,《再别康桥》的诗行静静展开。这并非一堂普通的诗歌赏析课,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文化摆渡——将徐志摩笔下精致典雅的剑桥意象,小心翼翼地引入这片只有山风呼啸与溪流潺潺的天地。
  
  ཆུ་འཕྲིན་ནང་གི་མེ་ཏོག་གི་གཟུགས་བརྙན意为“水波中的花影”,指“波光里的艳影”
  
  深意一:跨越物质鸿沟的“意象嫁接”
  
  “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彩虹似的梦”…这些对于习惯了草原和朴素生活的孩子们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符号。课堂的核心,不在于让他们精准理解剑桥的风景,而在于引导他们将自身经验与诗歌意象进行创造性“嫁接”。后山青稞成熟的壮丽,是否也拥有“金柳”的光泽?雨后初晴的七色彩虹,能否承载一个“斑斓的梦”?当孩子们在引导下,尝试用自己熟悉的自然图景去触摸诗歌的意境,诗歌不再是远方阶层的奢侈品,它成为了一种可被感知、可被本土化的情感密码。这是对“美”的祛魅,也是赋予他们解读世界的新钥匙。
  
  深意二:离愁别绪——普世情感的共鸣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徐志摩笔下的离愁,意外地成为课堂上最易引起共振的弦音。对于这群经历过父母外出务工、伙伴转学甚至老师更替的山里娃,“离别”是他们生命经验中无法回避的课题。无需过多解释,诗句本身便叩响了心扉。课堂由此超越了文学赏析,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内核。我们探讨:为何“不带走一片云彩”是最高级的告别?它传递了怎样的豁达与珍视?这份关于“放下”与“铭记”的思考,是对他们未来人生中无数场或大或小“告别”的情感预演和心灵慰藉。
  
  深意三:诗意栖居——精神的平等与丰盈
  
  当窗外是伸手可摘星辰的纯净夜空,教室里讨论着“星辉斑斓”时,一种深刻的精神平等悄然显现。孩子们或许未曾见过霓虹灯海,但他们拥有最浩瀚的天然星河。课堂引导他们认识到:诗意的感知力,从不因物质匮乏而打折。“寻梦?”——山里的孩子同样拥有做梦的权利和能力,他们的梦想扎根于脚下的土地,同样值得被“撑一支长篙”去追寻。这堂课的核心目标之一,便是唤醒并肯定他们内在的精神丰盈,打破“乡村=文化荒漠”的刻板印象,树立“诗意栖居”的自信。
  
  深意四:支教——作为文化桥梁与美的播种者
  
  讲授《再别康桥》,绝不仅仅是传授一首诗。它是一次文化的互文与对话。我们(支教者)是桥梁,将一种精致的文化样本引入另一种质朴的环境,观察其化学反应。我们更是“美”的播种者与见证者。当孩子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去触碰、诠释甚至改写经典(如黑板上的临别赠诗:“带不走我们的星光…把整座彩虹,种在了山的心上”),我们见证了经典的生命力如何在新的土壤里焕发生机。这印证了教育的本质:不是单向灌输,而是点燃火种,照亮他们心中本就存在的、对美好事物的感知与创造潜能。
  
  结语:
  
  康河的柔波或许永不会流淌到这片山谷,但《再别康桥》的韵律与哲思,已如星辉般悄然洒落。它照亮的不仅是一堂课,更是一种信念:在追求精神富足与感知世界之美的权利上,每一个灵魂都天然平等。支教的意义,正在于搭建这座精神的“康桥”,让文明的星辉,也能温柔地照亮每一片渴望光亮的山野心田。

作者:山东大学本科生 陈柯
来源:山东大学
发布时间:2025-09-14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