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调研感知乡村脉动 实践之初,我们团队便制定了“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倾听民声”的行动方针。我们首先与村党支部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进行了座谈,了解到该村以种植玉米、土豆为主要产业,但近年来正在积极探索中药材种植和乡村旅游的新路径。随后,我们用了三天时间,走访了分散在三个自然小组的三十余户村民。 在走访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整齐漂亮的新农村安置房,也看到了部分老人居住的昏暗老屋。我们坐在农家院子里,听年近七旬的王大爷讲述家里种植天麻遇到的技术难题,听李阿姨抱怨今年土豆收购价又跌了,听留守儿童小峰的奶奶为孙子的学习成绩发愁。这些鲜活的一手资料,远比任何报告都来得震撼。我们详细记录了村民们的诉求与建议,并运用社会学课程中学到的SPSS软件进行了简单的数据分析,最终形成了一份《关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与民生需求的调研报告》,提交给了村委会,为他们的决策提供了参考。这个过程,让我真正理解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深刻含义。
公益课堂助力乡村教育 我所在的专业是数字媒体技术,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针对村里二十多名留守儿童暑期“看护难、活动少”的问题,我们团队精心策划并开办了“七彩假期”公益夏令营。 我主动承担了“小小摄影师”和“家乡宣传片”两门课程。我教孩子们如何使用手机拍摄构图优美的照片,记录家乡的蓝天白云、古树老井。孩子们从一开始的拘谨到后来争相向我展示他们的作品,眼神里充满了创造的快乐。随后,我引导孩子们分组合作,用他们自己拍摄的素材,拼接剪辑成一段名为《我眼中的家乡》的短视频。当视频在结营仪式上播放,看到自己和伙伴的影像出现在大屏幕上,孩子们兴奋地欢呼起来。这段视频也发布在村里的社交媒体账号上,获得了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家长的点赞和转发。这一刻,我无比自豪,不仅因为发挥了专业特长,更因为我们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也为连接乡村与外部世界架起了一座小小的数字桥梁。
体悟基层奉献精神 社会实践不仅是能力的锻炼场,更是意志的磨刀石。我们抵达时正值雨季,为了不耽误走访,我们穿着雨鞋、打着雨伞,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村路上。夏日天气多变,有时突然暴雨倾盆,我们就被困在村民家中,反而有了更多深入交流的时间。大家一起挤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整理问卷到深夜,一起在露天场地为夏令营活动搬运器材,虽然常常汗流浃背,但团队伙伴们互相鼓励,没有人叫苦叫累。 更让我触动的是基层干部的坚守。那位年轻的驻村第一书记,皮肤晒得黝黑,对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了如指掌,谈起未来的规划眼里有光。还有那位负责妇女工作的村干部,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充当方言“翻译”,热情地帮我们联系走访对象。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扎根奉献和为民情怀。 短短两周,我收获的远不止一份实践报告。我收获了与伙伴们并肩作战的友谊,收获了村民们淳朴的信任,更收获了对国情、社情、农情的深刻认知。这段经历洗去了我的娇气和浮躁,让我更加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我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重返校园,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努力增长才干,未来为广袤的乡村大地贡献自己更多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