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以书为媒,共同成长——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深度纪实

电头:苏州8月17日电(通讯员 刘畅)

导语:
8月17日,苏州图书馆北馆少儿分馆的暖光里,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红心研墨” 团队的公益读书交流会,以《把坏脾气收起来》为纽带,让志愿者在与童心的相拥中,读懂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当孩子举着画满星星的 “情绪笼子” 说 “不生气就是亮晶晶的”,当模仿小老虎的男孩突然懂得 “要学它道歉”,他们忽然领悟:情绪教育从不是生硬的教导,而是跟着孩子的节奏,看种子慢慢发芽。志愿者在默契配合中明白,教育的真谛藏在 “知道孩子需要什么” 的用心里;在双向滋养中懂得,所谓成长,是我们陪孩子学会与情绪和解,亦是孩子用纯粹教会我们,真诚陪伴本身就是最动人的教育。

正文:
8月17日,夏日阳光透过落地窗,在苏州图书馆北馆少儿分馆的浅木色空间里织出温暖的光斑,书架上的《把坏脾气收起来》绘本散发着淡淡墨香。教师教育学院志愿者在此开展的公益读书交流会,让书页翻动声与童声交织成动人旋律 —— 这场以绘本为桥的实践,不仅为孩子们打开理解情绪的窗口,更让青年志愿者在与童心的碰撞中,读懂了教育的双向奔赴。

童趣空间里的情绪魔法:绘本为钥,叩响心灵
少儿分馆内,浅木色书架整齐排列着各式绘本,《把坏脾气收起来》的彩色封面在阳光下发着微光。活动开始前,志愿者们已将软垫阅读角摆成半圆,桌上散落着小老虎手偶与 “情绪贴纸”,空气中弥漫着期待的气息。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只会发脾气的小老虎哦!” 志愿者用轻快的语调翻开绘本,指尖划过画面里圆滚滚的小老虎。当讲到小老虎生气时 “炸毛的刺、跺响的脚”,志愿者故意绷直身体模仿,引得孩子们纷纷跟着绷紧胳膊,小脸上满是认真的俏皮。

分享环节成了情绪的 “悄悄话时间”。穿蓝色背带裤的小男孩猛地站起来,皱着眉模仿小老虎生气的模样,逗得全场哈哈大笑;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自己画的 “情绪笼子”,认真分享:“我要把坏脾气关在这里,像小老虎一样!” 还有孩子拉着志愿者的衣角追问:“小老虎后来还有朋友吗?我上次发脾气,朋友就不理我了……”

筹备里的用心:读懂童心,精准施策
这场温暖的活动,背后是志愿者团队对 “童心” 的细致解读。筹备阶段,大家围坐在一起展开 “头脑风暴”,核心议题便是 “如何让孩子看懂情绪”:低龄儿童偏爱具象画面,志愿者便准备了小老虎手偶,让 “炸毛” 与 “服帖” 的对比更直观;稍大一些的孩子关注 “怎么办”,团队就设计了 “我的情绪小笼子” 绘画卡,让他们把想法画下来。
活动当天的配合更显默契:面对撕贴纸玩的低龄宝宝,志愿者悄悄用手偶演起 “小老虎找朋友”,把注意力拉回故事;针对追问 “为什么” 的大龄孩子,便顺势引导 “你觉得小老虎该怎么做呀”,让思考自然发生。“没人说该做什么,但大家都知道孩子需要什么,” 一位志愿者说,这种默契比任何流程表都珍贵。

双向的成长:情绪种子,悄然生根
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在休息区分享着感动。有人记着那个曾对妈妈发脾气的小男孩,今天主动说 “我要学小老虎道歉”;有人珍藏着孩子递来的画 —— 纸上的笼子里画满星星,旁边歪歪扭扭写着 “不生气就是亮晶晶的”。

“以前觉得‘办完活动’就是成功,现在才明白,情绪教育是让种子慢慢发芽的过程,” 一位志愿者在总结里写道。他们计划根据这次经验,为不同年龄孩子设计 “分级情绪包”:给低龄孩子准备 “手偶 + 情绪卡片”,给大龄孩子增加 “情绪日记” 模板,让教育的影响延伸到家庭。

结语:
对孩子们来说,这场活动或许只是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但绘本里的小老虎、分享时的笑声、志愿者温柔的语调,已悄悄埋下理解情绪、接纳自我的种子。对志愿者而言,这段经历让他们懂得: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童心与青春的相互滋养。正如团队在实践笔记里写的:“当孩子举着画说‘老师你看,我的脾气笼子会发光’时,忽然懂了:所谓教育,就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在故事里慢慢学会与自己和解。”苏州图书馆北馆少儿分馆的这段时光,成了志愿者们青春里的温暖注脚,提醒着:用真诚陪伴童心,总能收获最动人的成长回响。

作者署名:通讯员 刘畅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