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在微短剧的梦幻光影下,青年筑起理性的堤坝

中午,阳光斜斜地穿过窗户,在我的笔记本电脑键盘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是“V-Sight青研团”展开“微短剧对大学生爱情观影响”专项调研的第十天。
耳机里传来张同学清晰的声音:“我觉得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正确的人会站在你的道路里。”她的语气很坚定,“那些要你放弃学业、事业的所谓爱情,本身就已经证明不是对的人。反正我是绝对不会为了成全别人而放弃自己的。”
这句话像锋利的刀,精准地剖开了微短剧中最流行的“为爱牺牲”叙事。我一边记录,一边想起这几天看过的几大热门微短剧——女主为了“配得上”喜欢的人放弃追逐漫画梦、男主放弃顶尖学府只为陪伴女主,这些桥段总配着煽情的音乐和特写镜头,把“牺牲”包装成爱情的至高证明,而这些被浪漫化的情节在她口中成了“不理性的自我感动”。
访谈进行到一半时,我问她:“微短剧中的哪些情节曾让你产生过想谈恋爱的冲动?”她表示遇到困难时男女主的互帮互助让她印象颇深,“一起走向更好的未来”也是她希望看到的微短剧情节。
二十分钟后,梁同学出现在屏幕上。她身后窗台上的绿植在阳光下舒展着叶片,与她随性的语气相得益彰。“我最近经常刷到《念念有词》的女主,她演得挺可爱的。”她笑着说。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讨论“婚前同居”情节时。梁同学突然坐直了身子:“如果女生还没能力保护自己就轻率决定,我会觉得不合理。”她的眼神突然变得认真,和刚才聊剧情时的随意判若两人。但随即又放松下来:“不过能为自己负责的人怎么做都行。”
暮色渐沉时,我反复观看着这两段访谈,整理好访谈文字,分析每个问题。窗外的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只剩下电脑屏幕的荧光照应着我的脸庞。一个清晰的认知浮现在我的脑海:大学生群体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清醒,他们在微短剧制造的浮夸爱情幻想中,始终保持清醒的根系。
我不禁想起梁同学说的话:“正常人谁会这样?”这句话道破了当代大学生面对爱情叙事的集体智慧——他们享受戏剧化的情感体验,却不会将其代入现实;他们欣赏浪漫的情节,却不会盲目模仿。这种态度,恰恰反映了新时代青年与生俱来的媒介素养。
夜深了,我合上电脑。今天的访谈让我确信:大学生群体正在用独特的方式,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筑起一道理性的堤坝。微短剧可以制造梦幻,却难以撼动它们心中那份清醒的爱情认知。
来源: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发布时间:2025-08-2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