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解构“速食爱情” ——V-Sight青研团深入微短剧与大学生情感世界

当“霸道总裁”成为幻想模板,当“一见钟情”被奉为恋爱圭臬,席卷屏幕的微短剧正如何悄然塑造着年轻一代的爱情观?近日,一支名为“V-sight”的大学生调研团队完成了以“微短剧对大学生爱情观的影响”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他们通过扎实的访谈与专业的分析,试图揭开这层裹着糖衣的现实议题。
从屏幕到现实:一场深入的田野调查
实践伊始,团队每位成员都肩负起深度访谈十位大学生的任务。他们穿梭于校园,与来自不同专业、年级的同学展开对话。访谈并非简单的问卷,而是深入到观看习惯、剧情讨论和观念自省之中。团队成员引导受访者回顾观看微短剧的经历,细致捕捉那些剧情在潜意识里投下的影子:是否会不自觉地用“高冷学霸”、“奶狗弟弟”等标签去套现实中的朋友?对《咬清梨》中高密度、强冲突的“撒糖”情节作何感想?《念念有词》里“快速同居”、“无限偏爱”的叙事又是否让他们对现实恋爱的节奏产生了新的期待或焦虑?
这个过程,对调研团队而言,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收获。“访谈不是单向的提取,而是双向的启发,”一位成员分享道,“当我们听到有同学坦言会下意识对比剧中的‘理想型’,或是有同学批判剧情脱离现实时,我们不仅收集了素材,更切身感受到了这一文化现象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从文本到数据:一次专业的拆解溯源
线下访谈告一段落,线上的分析工作随即展开。团队对《咬清梨》、《念念有词》等热播剧集进行了拉片式的“爱情维度”分析。他们跳出“好看与否”的简单评价,转而剖析剧中的“爱情行为”是源于真诚的情感还是套路化的推拉,“爱情动机”是人格的相互吸引还是身份、财富的符号化崇拜。这些剧情不再是娱乐消费品,而是成为了一个个待解码的文化文本。
随后,团队利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将长达数万字的访谈稿和剧集分析文本进行编码处理。通过词云生成、高频词统计等功能,海量的文本被凝练成可视化的“大众化结果”。屏幕上浮现出的关键词,直观地揭示了受访者关注的核心和微短剧传递出的最密集的信号,让抽象的影响变得清晰可见。
从实践到收获:一场共同的成长蜕变
回顾整个实践,V-sight团队的收获远不止一份调研报告。他们坦言,最大的成长在于掌握了如何将一个社会关切转化为可研究的学术课题,并系统性地执行它——从设计访谈提纲、技巧性沟通,到运用专业工具进行科学分析。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媒介与现实的关系有了更清醒的认知。“微短剧就像一面哈哈镜,它夸张、变形,但它的原料却来自现实中的欲望和焦虑。”一位成员总结道,“这次实践让我们学会的不是简单地批判微短剧,而是去理解它为何流行,以及我们作为受众,如何保持反思,在‘爽’与‘真’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
通过这次调研,V-Sight团队不仅为理解微短剧的社会影响提供了宝贵的青年视角,也完成了一次从被动观看到主动思考、从消费者到研究者的精彩蜕变。他们的实践证明,真正的收获在于过程中培养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这远比一个简单的结论更为珍贵。
来源: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发布时间:2025-08-2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