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应用数学学院: “青春助社区” 实践团队开展社区服务系列活动

  (通讯员:李泓)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责任,8月21日至8月31日,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青春助社区”实践团队走进昌硕社区,开展了智能助老、垃圾分类宣传、防溺水教育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将专业所学与社区需求相结合,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担当。
  
  智能助老:快递站里的“手机课堂”
  
  “张阿姨,点一下这个‘快递取件’按钮,您的取件码就出来啦!”8月25日上午,昌硕社区快递站内,22岁的志愿者叶春燕正手把手教72岁的张桂兰老人操作手机。随着智能设备普及,昌硕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近三成,不少老人因不会用手机取件犯难。
  
  团队针对性开设“智能教学角”,志愿者每天在快递高峰时段驻点帮扶。叶春燕总结出“慢教细讲”法:说话大声清晰、步骤“一步一停”,反复强调“返回键”用法。从添加快递APP快捷方式,到提取取件码、用“拍照识码”扫描货架标签,志愿者们耐心引导老人亲手操作。81岁的周大爷光是解锁屏幕就练了15分钟,成功找到快递时,眼里的成就感让志愿者们倍感值得。
  
  截至目前,“智能教学角”已帮助200多位老人掌握手机取件技巧。“以前记不住取件码,站在货架前急得满头汗,现在跟着小老师学,取快递方便多啦!”张阿姨笑着说。
  
  图为志愿者教老人使用快递APP李泓供图
  
  绿色同行: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废旧电池、过期药品属于有害垃圾,要单独投放;菜叶、果皮是厨余垃圾,能变有机肥哦!”8月26日,昌硕社区小广场上,志愿者手持分类垃圾桶模型,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活动现场,团队设置了对应可回收物(蓝色)、厨余垃圾(绿色)、有害垃圾(红色)、其他垃圾(灰色)的四类模型桶,将日常物品分类展示。针对居民易混淆的物品,志愿者重点讲解:奶茶杯盖属可回收物,杯身和剩余奶茶归其他垃圾;用过的口罩虽有细菌,仍属其他垃圾。居民们边听讲解边在分类卡片上练习,互动热烈。
  
  “以前总搞不清奶茶杯怎么分,今天听了讲解全明白了。”居民陈阿姨拿着《垃圾分类指南》手册认真记录。据悉,社区后续将开展“垃圾分类能手”评选,以正向激励培养居民分类习惯。
  
  图为志愿者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昌硕社区供图
  
  安全守护:防溺水宣传教育进社区
  
  “小朋友们记住,没有大人陪同,绝对不能私自去河边玩!”8月26日,社区活动中心内,应急救援专家李警官的防溺水讲座座无虚席,30余名家长和孩子认真聆听。团队联合社区以“讲座+贴文”双举措织密安全网。
  
  讲座中,李警官结合案例讲解溺水高发时段、危险水域特点及自救互救方法,现场演示救生衣穿戴和心肺复苏技巧。“看到有人落水,不能直接跳下去,要大声呼救并找竹竿、绳索帮忙。”这句提醒让孩子们印象深刻。讲座后,团队发放《家庭防溺水手册》,图文并茂列出10条安全提示。
  
  此外,志愿者在28栋居民楼单元门口、楼梯间张贴宣传海报,用红色字体标注“六不准”原则。“楼道里的海报时刻提醒我们看护好小孩,社区还在河边加了警示牌和救生圈,太贴心了。”3号楼王阿姨说。
  
  图为志愿者张贴宣传海报叶春燕供图
  
  实践成果与收获
  
  此次系列活动为团队成员带来深刻成长。从教老人用手机时的耐心,到讲解垃圾分类时的细致,再到宣传防溺水时的严谨,青年学生在服务中体会到“接地气”的责任担当。
  
  社区数据显示,活动后老人手机取件效率提升60%,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提高45%,家长对防溺水知识的知晓率达92%。
  
  这种“专业服务+社区需求”的实践模式,实现了“知行合一”。团队成员表示,将继续探索更多社区服务形式,把青春力量注入基层治理,让实践成为成长的“必修课”。
来源:李泓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