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金女院 “灿烂余晖” 实践团走进晚晴养老中心:调研服务实况,助力养老提质
日期:2025年7月13日
地点: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晚晴养老服务中心
通讯员:刘嘉怡,刘洛文
为深入了解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现状及老年人生活需求,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提供参考依据,近日,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南京市六合区晚晴养老服务中心,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调研活动。

图1:晚晴养老服务中心大门
一、调研概况:多形式开展全面考察
本次调研以“了解养老服务实况,助力提升服务质量”为主题,采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团队共与该中心12位入住老人进行了面对面半结构化访谈,同时发放调查问卷12份,回收有效问卷10份。调研内容涵盖老人基本生活状况、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医疗保障情况、精神文化需求等多个方面,力求全面、客观地掌握第一手信息。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严格遵循调研规范,耐心与老人沟通交流,认真记录老人的每一条意见和建议,确保收集到的信息真实、有效。

图2调研团队与老人交流
二、调研发现:服务成效与现存问题并存
(一)基础服务获认可,老人生活有保障
从调研结果来看,晚晴养老服务中心的基础养老服务得到了老人们的普遍认可。在访谈中,多数老人表示,护理人员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表现出色。祝爷爷虽无法自理,却对护理服务十分认可,其日常用药、夜间翻身、换尿布等均由护工负责,护理人员实行24小时轮班制,中午亦有专人巡班,确保老人随时能得到照料;王奶奶也提到,护工包揽了洗澡、洗衣、打扫房间等全部生活事务,自己“什么都不用管”,对护工的负责态度给予肯定。护理人员从业近9年,需考取专业护理证书,且定期参与老人噎食、癫痫应急处理等培训,虽不善言辞表达,但实践操作能力强,能及时处理老人发烧、腹泻等突发状况,这为优质照料提供了专业支撑。在饮食方面,中心能够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提供多样化的食物。护理人员提到,养老中心饮食考虑到不同老人的牙口情况,备有糊子、面条等软烂食物,每日供应两素一荤一汤,选择丰富,且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如想吃稀饭时,护工会专门准备。

图3调研团队访谈老人
(二)现存问题需关注,服务提升有空间
尽管基础服务得到认可,但调研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老人们现有娱乐方式虽有看电视、听手机等,但仍可进一步丰富,可适当组织互动性活动。访谈中,王奶奶提到虽无人专门陪聊,但日常与护工有沟通,若能简单组织些活动会更好。这一现象背后,既与养老机构可能存在的活动组织人力不足有关,也反映出对老人精神需求的挖掘不够深入。护理人员日常需承担大量生活照料工作,精力多集中在老人的饮食、起居、健康监测等基础服务上,难以投入足够时间策划和开展文娱活动;而从老人角度看,互动性活动的缺失可能导致其社交圈子狭窄,长期下来易产生孤独感,即便有护工日常沟通,也难以替代同龄人间的交流与集体活动带来的精神满足。
在设施设备方面,部分区域存在无障碍设施不完善的情况。行动不便的王奶奶反映:“有些地方台阶比较多,又没有扶手,想去对面玩都不方便,怕摔着。”这一问题的存在,一方面限制了行动不便老人的活动范围,使其难以自由前往想去的区域,减少了他们接触外界环境、参与可能存在的室外活动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养老机构在设施规划时,对老年群体尤其是行动不便老人的特殊需求考虑不够周全,无障碍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便利性与安全性。
三、调研总结:凝聚智慧,助力养老服务提质
经过此次调研,团队对晚晴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中心在基础生活照料、24小时看护、饮食供应等方面表现较好,得到了老人和护理人员的认可,且收费合理,具有一定的口碑。
但同时,中心在精神文化活动、无障碍设施建设、医疗服务流程优化以及意见反馈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团队建议中心丰富文娱活动,根据老人的兴趣和需求开展下棋、打牌、聊天等活动;完善无障碍设施,加装扶手、改造台阶等,方便老人活动;优化医疗服务对接流程,提高就医效率;建立健全意见反馈机制,定期收集老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改进。
此次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养老服务一线的实际情况,未来,团队将把调研资料进一步整理分析,为晚晴养老服务中心及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助力养老服务事业更好发展。

图4社会实践团队合照 通讯员:吴芷静,周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