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南京师范大学“生态农业,农策共荣”研究团队成员赵一凡深入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世友太湖母猪养殖场,开展实地调研,聚焦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及环境价值,通过深度访谈与现场观察,探寻中小型生态养殖场如何以科技与绿色理念开辟发展新路。
走进养殖场,满目葱茏颠覆了团队成员对传统猪场的印象。场区负责人向团队成员介绍,该养猪场占地66亩,母猪存栏数量约为180头,年出栏数量约为4000头。负责人表示,为践行环保责任,养殖场构建了沼气池、生态隔离带与粪污资源化利用体系。茂密的绿化植物持续净化空气,培厚土壤,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绿化投资为养殖场赢得客户口碑,大大提升交易满意度。“环保投入值得!”负责人强调,“这是对子孙后代的担当,更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图为养殖厂内绿化带 赵一凡 供图
“黑猪”是这里的“金字招牌”。团队成员了解到,本土黑猪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且适应性强,该场坚持养殖本土黑猪,且产品已通过绿色与无公害双认证。尽管市场上存在“以次充好”乱象、“价格战”“贴牌”等困扰,该场仍坚持生态养殖标准,在稳定线下销售量的同时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积极打造“绿色黑猪”品牌,逐步开拓线上市场,客户群稳步扩大。“生态产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不可复制的环保与品质优势。”负责人坦言,当前品牌认知度仍有提升空间。

图为养殖场黑猪产品 赵一凡 供图
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是另一亮点。数字监控系统已投入使用,显著提升了管理效率与精准度。“虽然初期投入高,但从长期看,智能化设备大幅节省了人力成本。”谈及未来发展,场方表达了向深加工转型的意愿,计划延伸猪肉产品产业链以提升附加值。
在交流中,团队成员了解到,政策支持成为高频诉求。“目前政府介入以监督规范为主,对创新扶持不足。”养殖场负责人呼吁政府在品牌引导、技术推广上加大力度,助力优质生态产品突破市场困局。她还寄语调研学子:“乡村振兴研究要扎根实际需求,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注入实在的活力。”
“世友猪场的实践印证了科技与生态赋能传统产业的巨大潜力,”团队成员总结道,“将生态理念、科学管理与本土优势深度融合的创新思维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此次调研为团队探索中小型农企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提供了鲜活样本,后续成果将助力构建更普适的乡村绿色发展模型。

(通讯员:陈美妍,赵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