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八一建军节之际,译韵黄河·文旅知行实践队赴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杨树底村,围绕“红色基因双螺旋赋能模式”的可复制性及推广路径展开调研,通过老兵访谈、精品民宿考察、成果宣讲三项核心活动,探索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实践队首站走访了一位曾经服役于通信兵部队的老兵。据介绍,通信兵作为保障军事通信的专业兵种,主要任务是构建战地通信网络、实施技术维护及应急响应,以确保军情高效传达。尽管不直接参与前线作战,但其搭建的信息传输体系对作战效能具有直接影响,因此被称为“军队的耳目与神经”。在老兵家中,实践队员通过观察老兵操作老式军用电话机的熟练动作,聆听其讲述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深入挖掘了军用通信设备承载的红色精神密码,对当地红色基因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通信兵驻扎地附近,一座名为“蓉园”的精品民宿引发实践队关注。民宿负责人介绍,“蓉”取光荣、荣盛之意,而“园”则呼应中国古典园林风格,与当地的山水景观交相辉映。该民宿的兴建,既是响应国家“新农村”政策号召,也承载着村民改善生活、推介家乡的愿景。实践队通过调研发现,“蓉园”的发展模式既体现了当地村民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内生动力。

完成基本情况调研后,实践队组织部分村民开展成果宣讲。队员结合当地特色,以“电话线”为隐喻解析“红色基因双螺旋赋能模式”,其中,象征红色历史传承的“铜线”构成基因链,代表现代发展动能的“光纤”构成赋能链。从需要定期检修的军用电话线,到如今配备现代化电子设备的精品民俗,这条“线”贯穿了当地居民的发展历程,直观展现了红色基因与时代发展的联动效应。村民对此次宣讲活动给予认可,吕梁精神的内涵也借此得到进一步传播。

本次调研宣讲活动为“红色基因双螺旋赋能模式”的丰富与推广提供了新的实践范例。未来,实践队继续拓展调研范围,通过纵线化探索与跨区域辐射,为革命老区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王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