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烽火记忆,赓续青年薪火——三里墩社区实践的叩问与回响
参与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组织的三里墩社区“传承烽火记忆,赓续青年薪火”实践活动,于我,是一次精神的溯源与青春的淬炼。它让我在历史的回音壁前驻足聆听,在现实的土壤中躬身耕耘,重新锚定青春的方向。
一、聆听:历史的温度与重量
踏入三里墩,与亲历烽火的老者促膝。他们的讲述,不再是教科书上遥远的符号,而是浸透血泪与坚韧的生命史诗。那些关于游击队员在夜色中穿行、普通百姓冒死支援前线的细节,如重锤敲击心扉。我触摸到的,是“烽火记忆”最本真的质地——它属于千千万万用血肉之躯书写家国大义的普通人。这份沉甸甸的鲜活历史,瞬间点燃了我内心的敬畏与传承的使命感,让我懂得,“赓续薪火”始于对真实过往的虔诚触摸。
二、躬行:在传递与共建中扎根
实践是认知的深化场。我们肩负起“红色信使”之责,将精心梳理的烽火故事传递给社区。从案头研读到面对听众,忐忑化为坚定。当看到老者眼中闪烁的泪光,孩童脸上萌生的好奇,我恍然领悟:传承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滋养——我们在播撒历史的种子,自身亦被其深厚底蕴所浇灌。
整理红色档案、绘制文化墙……这些看似微小的社区服务,实则是为精神传承构筑坚实的基座。我褪去了“旁观者”的疏离,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筑桥者”。深刻体会到,“知史”是根基,“力行”才是让烽火记忆真正融入社区血脉、焕发生命力的关键。
三、内省:成长的阵痛与觉醒
这场实践,重塑了我的精神坐标。曾经宏阔的“家国情怀”,此刻凝结为老人讲述时颤抖的双手、刻满风霜的皱纹,变得具体可感。它让我清醒:青年之“薪火”,不仅要稳稳接过先辈的理想火炬,更需在时代的熔炉中找到自己独特的燃烧姿态。
实践中暴露的短板——历史细节的疏漏、社区需求的误判——如明镜照见不足。但这并非挫败,而是宝贵的成长路标。它警示我,传承之路需以更扎实的学识为基,以更真诚的同理心为桥,方能让尘封的记忆在当下焕发新生。
四、远望:根脉深植,翼展长空
回望三里墩,“传承”的图景愈发清晰:它是长者的殷殷托付,是青年的铿锵回应,更是民族精神长河在时代激流中的奔涌不息。这段经历坚定了我的信念:青年传承者,既要如“历史织工”,细心梳理、珍藏岁月馈赠的精神锦缎;更要成为“时代点灯人”,以青春之光,映亮烽火记忆在当下的璀璨价值。
未来征途,我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深耕历史沃土,让烽火记忆成为青春的厚重底色;扎根实践大地,以行动拓展薪火相传的疆域;更要发挥外语专长,将本土的红色故事编织成世界听得懂的叙事,让青年传承既深植于民族根脉的坚实土壤,又拥有飞向广阔世界的羽翼。
“传承烽火记忆,赓续青年薪火”,这绝非实践的句点,而是青春响应时代召唤的嘹亮号角。愿每一次接力,都让精神的星火愈发炽烈;愿每一步前行,都让历史的回响与青春的力量交响共鸣,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汇聚成永不熄灭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