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传承烽火记忆,赓续青年薪火——三里墩社区社会实践总结与心得

传承烽火记忆,赓续青年薪火——三里墩社区社会实践总结与心得
参与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组织的“传承烽火记忆,赓续青年薪火”三里墩社区社会实践活动,于我而言,是一场穿梭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洗礼,让青春在传承中锚定方向,收获成长。
一、溯源:在历史回响中启程
活动伊始,我便被“传承烽火记忆”的使命牵引。踏入三里墩社区,与老人们围坐交流,那些带着岁月温度的故事,如泛黄书页上的烫金文字,在时光里愈发厚重。老人们讲述战争年代的苦难与坚守,从游击队员的昼伏夜出,到百姓冒死支援前线,每一个细节都在重塑我对“烽火岁月”的认知——它不只是课本里的战役、史册中的数字,更是无数普通人以热血赴家国的鲜活史诗。这些故事像一把小小的火种,点燃我探寻历史、传承精神的热忱,让我明白“赓续薪火”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从触摸真实的历史脉络开始。
二、践行:在实践熔炉中淬炼
实践过程,是理论与行动交织的探索。我们化身“红色故事传播者”,用精心准备的宣讲传递烽火记忆。从梳理史料、打磨讲稿,到面对社区居民时的忐忑与坚定,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当看到老人眼中的共鸣、孩子们眼中的好奇,我突然懂得“传承”的双向意义:我们在传递历史,也在被历史滋养。
同时,社区服务环节让我触摸到“薪火赓续”的现实注脚。协助整理社区红色档案、参与红色文化墙绘制,这些看似细碎的工作,实则是在为传承搭建具象载体。我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参与构建传承桥梁的“行动者”,明白青年传承,既要“知史”,更要“力行”,让烽火记忆融入社区肌理、日常烟火。
三、蜕变:在心灵叩问中成长
这场实践,于我是价值观的重塑。曾经,“家国情怀”是宏大叙事,经此一役,它成为老人们眼角的皱纹、讲述时颤抖的声音,是可感可触的精神传承。我愈发清晰:青年之“薪火”,既要接过先辈们的理想火炬,更要在新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燃烧方式。
它也让我直面自身不足。宣讲时对历史细节的把握偏差,服务中对社区需求的理解滞后,都暴露了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的短板。但这不是挫败,而是成长的坐标——让我明白传承之路漫漫,需要更扎实的学识、更共情的沟通,才能让烽火记忆真正“活”在当下。
四、致远:在薪火相传中续航
回望实践,“传承”二字愈发立体:它是老一代对新一代的托付,是青年对历史的回应,更是精神血脉在时代浪潮中的永续奔流。三里墩社区的这段经历,让我坚信:青年传承,既要做“历史的拾荒者”,打捞、珍藏岁月沉淀的精神瑰宝;更要做“时代的燃灯者”,以青春之我,点亮烽火记忆在新时代的光芒。
未来,我将带着这份热忱与思考继续前行。深耕历史学习,让“烽火记忆”成为青春最厚重的底色;扎根实践沃土,用行动拓宽“薪火赓续”的边界;更要发挥外语专业优势,讲好中国红色故事,让本土烽火记忆汇入世界倾听的浪潮,让青年传承既有“根”的坚守,又有“翼”的远扬。
“传承烽火记忆,赓续青年薪火”,这不是一次实践的终点,而是青春奔赴时代使命的起点。愿每一次回望,都能看见精神的火种在接力中愈发炽热;愿每一步前行,都能让烽火记忆与青春力量相互照亮,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燃成永不熄灭的光。
来源: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传承烽火记忆,赓续青年薪火”实践小分队
发布时间:2025-08-0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