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红心研墨”团队的志愿者们就已经来到了云盘社区。他们怀着对文化传承的责任和对孩子们成长的关爱,用精彩的课堂让乡音得以传递,让理解得以加深,让这个清晨因为这场活动而更加美好。
晨光伴我行,初心向童梦
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在社区的小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志愿者们穿着统一的服装,脸上带着青春的朝气和对教学的期待,轻轻走进活动场地。他们细心地调试着设备,把道具一一摆放好,又温柔地给早到的孩子整理好衣服,轻声交谈中,温暖的氛围在晨光里慢慢扩散,为课程营造了温馨的开端。
吴语传乡音,童声品乡味
孩子们陆续就座,方言课堂在晨光中静静开启。志愿者将“吃饭”“睡觉”“玩耍”等日常词汇投影在幕布上,温柔的吴侬软语从口中流出,孩子们好奇地看着屏幕,跟着小声跟读。偶尔有人读错了音调,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志愿者便耐心地弯下腰,指着字一个一个地教,教室里的笑声和方言声交织成一首欢快的歌。
阳光渐渐移到课桌上,投下细碎的光点,志愿者开始讲述“张家港精神”。他们没有枯燥地背诵十六字箴言,而是讲述了家乡人建设港口时的辛勤付出、发展产业时的执着坚守,在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小故事里,“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精神悄然融入孩子们的脑海。孩子们听得十分专注,听到熟悉的地名时还会和旁边的同学小声讨论,抽象的精神在具体的故事中变得鲜活起来。
时间慢慢流逝,志愿者又带领孩子们走进苏州的发展世界。图片中纵横的地铁线路像银色的绸带,“文旅特色线”“古韵今风”的轨道故事蕴含着城市的浪漫;《乘着地铁游苏州》的文创产品在镜头中展示,体现着家乡的文化魅力。随后播放的短片里,张家港的老街新貌一一呈现,孩子们兴奋地指着屏幕上熟悉的地方,分享着自己的回忆,对家乡的热爱在心中悄然滋长。整个方言课堂,让乡土文化的韵味如细雨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亲子谈心事,妙语通心曲
方言课堂的氛围还未散去,亲子关系课堂就开始了。志愿者准备好互动道具,温和地对孩子们说:“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和爸爸妈妈好好沟通的方法好吗?”志愿者先问了一个问题:“爸爸妈妈是不是经常说一些重复的话?你们知道这些‘唠叨’里藏着什么吗?”问题一出,孩子们就踊跃地举起手,分享着自己的看法,教室里充满了热闹的讨论声。
在“对话模拟秀”环节,志愿者把父母常说的“快点写作业”“别老玩手机”等话语写在彩纸上,孩子们分组扮演父母和孩子,用夸张的语气表演日常对话。表演到动情的时候,一个小女孩小声说:“原来妈妈催我,是因为很着急担心我呀。”志愿者借此机会引导大家感受话语中的爱,和孩子们一起寻找温和表达的方式。当说到“妈妈,我有点累,休息十分钟再写作业可以吗”比直接拒绝更好时,几个孩子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笑容,眼神中多了几分明白。整个课堂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心与心的交流,让亲子沟通的智慧像种子一样慢慢生根。
温情融课堂,携手共成长
这场志愿教学活动像一缕阳光,温暖了孩子们和志愿者的心房。孩子们在方言课堂中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魅力,在故乡的故事里种下了热爱的种子;在亲子互动中明白了父母的用心,沟通的能力也在慢慢提高。志愿者们则在孩子们认真学习方言的眼神中、在他们分享感受的稚嫩话语里,收获了教学的幸福和成长的感悟。知识和温情在课堂上传递,这种双向的感动让这次相遇变得格外珍贵。
当最后的讨论声渐渐消失,这场从晨光中开始的志愿教学活动也即将结束。“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的志愿者们,用生动的方言课堂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魅力,用温暖的亲子互动搭建了理解的桥梁。教室里还留着孩子们的笑声和吴侬软语的余音,那些关于家乡的记忆、关于沟通的理解,就像星星一样,会在孩子们的成长路上一直发光。志愿者们带着这份温暖和收获,为这次社区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期待着未来有更多这样的温暖汇聚,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