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烟台大学窑火琉光实践队:窑火照初心,琉光映传承

  五日的淄博社会实践,像一场裹挟着窑火温度的梦。当我们的脚印与千年琉璃的流光重叠,那些沉睡在时光里的匠心故事,便顺着指尖的温度苏醒,在灵魂深处刻下滚烫的印记。​

  站在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的展厅里,指尖拂过玻璃展柜的瞬间我们仿佛触到了历史的脉搏。讲解员的声音裹着岁月的沉香,让那些流光溢彩的琉璃盏忽然有了呼吸 —— 它们曾在匠人的掌心流转,曾映过明清的月光,此刻正用沉默的璀璨,诉说着一座城与一种技艺的生死相依。当她说出“世界琉璃看中国,中国琉璃看淄博”时,一种油然的自豪从我心底迸发。灯工体验时,喷枪的火焰舔舐着琉璃棒,橘红色的光在睫毛上跳跃,当那团融化的 “火焰” 在手中慢慢蜷成葫芦的形状,这缕恰到好处的温度忽然变成了与百年前匠人隔空相拥的震颤。在前台为游客指引展区路线,帮远道而来的旅人解答琉璃工艺的疑问,看他们顺着我的手势望向展品时眼中亮起的光,我忽然懂得了:所谓传承,不过是让文化的温度,在一句句耐心的指引里悄然传递,在一次次目光的交汇中生生不息。

  第二天的颜神古镇,青石板缝里都渗着琉璃的清辉。窑火里采访年轻匠人时,他布满老茧的手抚过正在塑形的琉璃坯,指腹的纹路与琉璃的肌理竟有了相似的沟壑。午后的博山琉璃大观园,叫卖声撞碎在琳琅满目的琉璃摆件上,有的情侣捧着琉璃发簪爱不释手,男游客便买下来送给女友。原来,琉璃早不是冰冷的器物,是藏在时光里的密码,是能把青涩爱意酿成永恒的信物。​

  第三天在领尚琉璃创意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美得让人落泪。当 3D 打印的模具浇出古法琉璃,当国潮纹样爬上传统器皿,忽然明白创新从不是背叛,而是让老手艺穿上新衣,继续在新时代的风里起舞。张广庆内画研究院的午后,画笔在鼻烟壶内壁游走,细小的笔尖抖落出亭台楼阁和花鸟虫鱼。鲁派内画大师张师傅谈及往事时那句"初学内画时手不稳,就使劲咬腕子,或者用戒尺打,肿了就不抖了,当时是真虎啊,心里就憋着一股劲 —— 这手艺不能在我手里断了,还得让它在新时代开出新花来!"字字坚实就像从淬火的钢锭上敲下来的一般,带着皮肉磨过砂石的糙劲,砸在心上震得人眼眶发烫。轮到我们尝试时,手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才懂得那些比发丝还细的线条里,藏着多少屏息凝神的虔诚。直播镜头前,当网友刷着 “原来中国还有这么美的手艺”,忽然觉得屏幕的光与百年前的窑火,在这一刻完成了温暖的接力。​

  第四天铁路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的笑声比琉璃还透亮。教他们握内画笔时,小小的手掌攥着笔杆,像握着整个世界的惊喜。有个扎羊角辫的女孩举着歪歪扭扭的画:“哥哥,我把琉璃画成彩虹了!”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她脸上,忽然看见传承最生动的模样——不是复刻,而是让文化的种子在童心的土壤里,长出新的枝芽。下午社区采访时,有一位大学生摸着他们家的琉璃说:“我们淄博的宝贝,该让更多人知道啊。” 那眼神里的骄傲,比任何赞美都动人。​

  离别的时候,回想这几天的经历,仿佛还能看见窑火在暮色里跳动。这五天我们触摸过千年的温度,见证过坚守的重量,也亲历过传承的喜悦。原来所谓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呼吸,是能从指尖传到心底的热。而我们,早已把这份滚烫的记忆,酿成了往后岁月里永不冷却的热爱。​

作者:万乘云 来源:万乘云
发布时间:2025-07-3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