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社区里的抗战记忆课:歌声、故事与青春誓言交织

      夏日的三里墩社区,一场特殊的“历史课”打破午后宁静。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传承烽火记忆,赓续青年薪火”实践队的到来,让抗战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化作国歌合唱的激昂、知识竞答的热忱,以及代际对话里的滚烫记忆。
      为了让历史“活”起来,队员们提前多月筹备:线上扒梳“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抗战胜利”全脉络,走访南通革命纪念馆打捞本地抗战标语、书信等史料,将宏大历史拆解为“家乡百姓如何掩护伤员”“南通保卫战里的无名英雄”等接地气故事。7月9日活动现场,队员们以“咱们南通曾怎样抗战”为切口,把民族气节具象为街坊邻里的真实遭遇,让台下老人频频点头,孩子们眼中泛起好奇。

      最动人的转折出现在国歌合唱环节。起初,居民们的歌声像“初春嫩芽般试探”,直到“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旋律响起,大爷沙哑的嗓音、阿姨带着颤音的哼唱,突然与孩子们清亮的童声交融。一位抹着眼角的老人感慨:“几十年没这么痛快唱过,这歌里的劲儿又回来了!”紧接着的知识竞答,让历史彻底“热”了起来——“平型关大捷哪年打的?”“狼牙山五壮士是谁?”孩子们抢着举手,老人也跟着小声提醒,曾经模糊的“历史符号”,在抢答声中变成了清晰的时间、名字和故事。
      78岁的陈老先生走上前,缓缓说起“小时候躲空袭、啃树皮”的经历,把抗战从“课本叙事”拉回“亲身遭遇”。而更触动人心的,是“红色心愿墙”上的留言:孩子们歪扭写下“要当解放军保卫祖国”,年轻人感慨“终于懂了‘幸福来之不易’”,老人则念叨“没白遭那些罪”。这场宣讲,悄然变成一场跨越年龄的对话:老人带着岁月的痛感,青年托着传承的责任,孩子埋下未来的种子,共同完成了一次关于“铭记”与“担当”的精神接力。

      活动散场时,社区里的蝉鸣依旧,但某种变化已在发生——抗战文化不再是橱窗里的史料,而是国歌合唱时的热泪、竞答时的热忱、心愿墙上的誓言。当不同年龄层因同一段历史共情,红色传承便有了最扎实的载体:它活在老人的回忆里,长在年轻人的表达中,萌芽在孩子的期许里,悄然成为社区精神根系中最坚韧的脉络,续写着属于平凡人的红色传承故事。
作者:杨越 来源:南通大学“传承烽火记忆,赓续青年薪火”实践小分队
发布时间:2025-07-2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从理论到田间:澧泉安韵实践团上墅乡之行
  • 探寻急诊实践径,合力共筑生命梦  ——“智元怡养”实
  • “齐小团”暑期学堂结课仪式温情落幕
  • “薪火相传,麦田助教”实践团开展折纸教学与学业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