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传承烽火记忆,赓续青年薪火”实践小分队走进三里墩社区,以一场融合宣讲、互动、分享的抗战文化活动,让历史记忆在基层鲜活起来,推动红色精神跨代际传递。
为讲好抗战故事,队员们提前开展“历史解码”:线上梳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抗战胜利”全脉络,实地走访南通革命纪念馆挖掘本地史料,将零散史实整合为故事化PPT,力求让厚重历史对接社区视角。7月9日活动现场,队员们以慷慨语调解析抗战文化内核,从爱国情怀到抗争精神,从全民族抗战到南通本地战役,寄语居民“铭记历史是守护和平的底色”。

倡议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时,居民歌声起初零星羞涩,却在“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旋律中渐成共鸣——大爷沙哑嗓音、阿姨颤音、孩子清亮童声交织,一位老人抹泪感慨“歌声里藏着中国人的骨气”。知识竞答环节,“平型关大捷年份”“狼牙山五壮士姓名”等问题激发全场热情,孩子们踊跃抢答,让抗战知识从“听说”化作“刻进心底”的记忆。78岁居民陈老先生分享战时避难经历,将历史拉回“可触摸的现场”;孩子们在“红色心愿墙”写下“保卫祖国”“珍惜幸福”的誓言,完成代际精神接力。

此次实践中,队员们不仅在史料挖掘中深化历史认知,更在与居民互动中学会将晦涩内容转化为通俗表达,沟通与组织能力同步提升。当社区里的歌声、抢答声、誓言交织,抗战精神已超越书本铅字,成为流淌在日常的鲜活力量,续写着红色传承的新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