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新生儿童在连续下降七年之后首次回升到954万,但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仍在加速,与此同时,《学前教育法》正式实施,“十五五”规划将教育数字化和普惠性学前教育列为重点,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在当下困境中找到破局之道。

幼儿园的“寒冬”:幼儿园的生存危机
2023年新生人口跌破千万,2024年靠“龙宝宝”回弹到954万,但幼儿园园长们无法确定来年是否又会是一场招生的“寒冬”。与此同时深度老龄化加速,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22%,劳动人口逐年下降。在我们的调查中,宁波博雅幼儿园的班级规模已经从之前的11个缩减到7个,宁波蛟梓幼儿园班级规模也有所缩减,其他老牌幼儿园也因招生困难而放开户籍或房产限制,孩子在“消失”,幼儿园的招生成了一个大难题。

为了进一步减轻父母的负担,当前政府要求普惠园的覆盖率提升,但部分地区经费不足,部分支撑普惠性托育机构的补贴正逐年递减。现有文件只对2023年至2025年新建的普惠托育园给予补贴,且建设补贴逐年降低,未来的建设补贴能否保证还是个未知数。
我国学前教育近年来师资力量不断增强,但仍未达到全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比例1:7的规定标准,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家长对于幼儿园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高质量的幼儿园资源却总体不足,提升幼儿园办学质量,也是缓解幼儿园生存危机的重要途径。
政策“暖风”化“坚冰”
《学前教育法》为我们提供了三把尚方宝剑:
第一要打开钱袋子,财政投入刚性化,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合理比例,并重点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倾斜;第二安全红线要带电,切实做好教育工作者行为监督工作,对有危害儿童情形的应立即停止其工作;第三普惠园要全覆盖,切实让家长感受到高质量的早期儿童托育服务,且普惠园不得转为营利性。,当前宁波许多幼儿园已经开展普惠托育服务,有些园区甚至发展了特殊儿童托育服务
数字转型不是空穴来风,2027年前我们将实现“万兆到县、千兆到园”,推广VR/AR课程,开展智慧幼儿园建设;将数字素养纳入幼师资格标准,进行教师培养升级:通过大数据平台动态监测幼教资源供需与质量。
浙江省学前教育发展第四轮行动计划(2021-2025年)指出,浙江省学前教育应实现普及普惠,优质均衡,师资提升的核心目标。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成为当下学前教育困境的破局路径。
“活下来”的都是狠角色
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向“质量要生存”,结合《学前教育法》禁止“小学化”的要求,开发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利用数字化工具提高家长参与度,缓解“5+2=0”的教育困境。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参与数字素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我们认为幼儿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破局:
园所通过开设托班、进社区服务、特色课程建设等招生
教师提升素质应对行业变化
整合资源、融合课程促进高质量发展
关注特殊儿童需求,践行新法规要求。
结语:
人口变化是挑战,也是教育改革的契机。随着《学前教育法》落地和“十五五”规划推进,学前教育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作为一线工作者,我们既要清醒认识困境,更要主动拥抱政策红利,在普惠、安全、数字化的主旋律中,找到自己的发展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