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当青春遇上乡土:何家村七日的星火故事

手机相册里存着一张特别的照片:队友游小敏蹲在玉米地里,举着手机给村民看直播后台的数据,阳光穿过玉米叶,在他们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张照片像个隐喻——我们这些带着数字基因的青年,与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正在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作为“仡乡燃星火”实践团的一员,我始终记得抵达何家村的第一个任务:用三个词形容这个村子。当时我的答案是“偏远、宁静、贫穷”,而七天后,我想换成“宝藏、活力、希望”。这个转变,藏在我们为村里拍的每一条视频、办的每一次活动里。
 
第四天的乡村清洁行动,让我们见识了“团结”的力量。起初村民们只是远远看着,直到队长带头捡起路边的塑料瓶,70岁的周爷爷突然回家拿了扫帚加入我们。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有背着背篓的阿姨,有放学归来的孩子,原本计划两小时完成的清洁任务,一个小时就结束了。当我们把清理前后的对比图发到村里的微信群,有人留言:“原来我们村可以这么干净。”这句话让我们明白,改变的种子,有时只需要有人先弯下腰。
 
非遗文化调研中,我们意外发现村里的孩子们几乎不认识蜡染图案。于是临时加了场“蜡染小课堂”,张奶奶教孩子们点蜡,我们教他们用绘画软件临摹传统纹样。10岁的小燕画的蜡染图案里,既有传统的蝴蝶纹,又添了个玩手机的小人,张奶奶笑着说:“这才是传下来的样子。”那天的课堂结束后,孩子们把作品贴满了村委会的墙,蓝白相间的图案里,看得见文化传承的新可能。
 
文艺汇演的筹备过程,比想象中更动人。我们原本担心村民不愿参与,没想到报名比谁都积极:王大爷要表演打红苕粉的号子,留守儿童想合唱我们教的红歌,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养猪户李大哥,都偷偷练了首《我的中国心》。演出当晚,没有聚光灯,没有华丽的舞台,月光下晒谷场的欢呼声却比任何演唱会都热烈。当我们把演出视频剪成短片发到网上,有网友评论:“这才是最鲜活的乡村。”
 
实践结束后,我在日记本上写下:“我们来的时候,想给乡村带去些什么;走的时候才发现,乡村给了我们更多。”何家村的红苕粉还在网上热销,蜡染纹样的数字化档案已经更新到第三版,村里的孩子们总在微信上问我们:“哥哥姐姐什么时候再来?”
 
这些回响让我懂得,“三下乡”不是一阵风,而是我们播下的种子。当青春的星火遇上乡土的厚土,总会长出意想不到的希望。而我们,永远是那群愿意为这片土地弯腰播种的年轻人。
作者:袁志瑞 来源: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江苏省大学生在行动河海大学“碧水重生,绿动城乡”再
  • “青衿传家探行齐鲁,家风浸润乡土中国”——青衿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