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一张纸让孩子摸到霸凌之痛

2025年7月9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来到此地。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在赣州仅凭一张白纸,就让孩子通过触觉理解了校园霸凌的深层伤害。这张被揉捏的纸,不仅是教具,更是桥梁——连接了抽象的心理伤害与儿童能理解的具象体验。灵感溯源:从课堂理论到触感教具赣州儿童服务站的活动室里,孩子们围坐在桌子旁,每个人面前都放着一张A4纸。这些纸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在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的设计下,它们即将成为“理解伤害”的钥匙。“红心研墨”实践团队的教案创新,源于一次偶然的课堂讨论。教育学教授张老师在课上说:“儿童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具象化的载体。”这句话让团队成员深受启发。他们尝试过用橡皮泥(被捏变形)、用水(被污染),最终选择了A4纸——因为它常见、便宜,且褶皱的不可逆性能直观体现“伤害的持久性”。为了验证这个创意,团队在学校附近的幼儿园做了次小实验:让10个5岁孩子揉捏纸张,结果8个孩子能说出“纸受伤了”。这个结果坚定了他们的信心,于是将“纸喻心”作为核心环节,并细化了步骤:先让孩子观察纸张的“初始状态”,再分步施加“伤害”,最后观察“无法复原”的结果。伤害具现:四维感官教学法7月9日上午9点半,活动以“猜谜游戏”开场:“有一种行为,会让人难过,会让人不想上学,它可能是骂人的话,也可能是推搡的动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孩子们猜了“吵架”“打架”,最后志愿者揭晓答案:“是霸凌。”接下来的“霸凌小课堂”,志愿者用“实物展示”的方式讲解。他们带来了:一根被反复弯折的吸管(象征“反复伤害”)、一张写满坏话的纸(象征“语言霸凌”)、一个被孤立在角落的玩偶(象征“关系霸凌”)。“大家看这根吸管,”志愿者陈雨说,“弯一次它能变直,弯很多次就会断,就像被反复欺负的人,心里会受不了。”10点15分,“纸的魔法”——也就是“纸喻心”环节开始了。志愿者举起一张平整的A4纸:“这张纸就像我们的心灵,干净、光滑。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它是你的好朋友。”孩子们闭上眼睛,表情很认真。“现在,请睁开眼睛,”志愿者说,“当我说‘有人骂你是胆小鬼’时,请轻轻捏一下你的‘好朋友’;当我说‘有人故意把你的书包扔在地上’时,请用力捏一下;当我说‘连续一个月,大家都不跟你说话’时,请把它揉成一团。”孩子们的动作很投入:小欣是个扎着马尾的女孩,捏纸时嘴唇抿着;小宇则一边捏一边小声说“讨厌”。2分钟后,志愿者说:“现在,请大家把纸打开,看看你的‘好朋友’变成了什么样子。”当20张皱巴巴的纸被举起时,活动室里很安静。“大家摸摸这些褶皱,”志愿者说,“它们就像心里的小伤口,虽然不流血,但会疼。”小欣突然说:“我以前被骂过‘小矮子’,心里就像这张纸一样不舒服。”志愿者顺势引导:“那我们该怎么保护我们的‘心灵纸’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告诉老师”“不跟他们玩”“骂回去”。志愿者把这些答案写在白板上,然后说:“骂回去可能会让事情更糟,我们有更好的办法。”保护体系:儿歌化三不原则接下来的“保护秘籍”环节,志愿者教了“三不原则”:不害怕(告诉自己“不是我的错”)、不沉默(告诉大人)、不硬碰硬(保护好自己再求助)。为了让“三不原则”更易记,他们编了儿歌:“遇霸凌,别慌张,大声说不找帮忙,保护自己最重要,不是我的错真棒。”11点30分,“情景小剧场”开始了。孩子们分成4组,表演“被起绰号”“被抢玩具”“被孤立”“被网暴”。在“被起绰号”的场景中,扮演“被欺负者”的小宇一开始低着头,志愿者提醒他:“用我们学的儿歌,告诉对方你的感受。”小宇抬起头,大声说:“我不喜欢你叫我‘胖墩’,请你别说了!”扮演“欺负者”的孩子愣了一下,说:“对不起。”台下立刻响起掌声。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被网暴”的场景。志愿者用玩具手机模拟“有人发丑照”,教孩子们“三步法”:关闭手机(不看)、告诉家长(求助)、不转发(不扩散)。小欣说:“我妈妈说,遇到不好的东西,告诉她就好。”创伤修复:绘制未来平纸下午2点,活动进入“心灵修复”环节。志愿者给每个孩子一张新的A4纸:“这张纸代表未来,我们来画一画‘不被欺负的一天’。”孩子们的画充满想象力:小宇画了一群孩子踢足球,旁边写着“大家都跟我玩”;小欣画了一张笑脸,旁边写着“没人骂我”。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把“心灵纸”和“未来画”订在一起,做成了“心灵手册”。服务站的王老师翻着手册,感慨地说:“以前我们讲‘别欺负人’,孩子们没感觉,这次用一张纸,他们好像突然就懂了。”团队负责人说:“我们希望这张纸能成为一个‘开关’,当孩子们以后遇到霸凌,能想起‘褶皱’的感觉,既懂得保护自己,也懂得不伤害别人。”离开赣州前,团队志愿者给服务站留了50张A4纸和教案,王老师说:“我们每周都会用‘纸的魔法’开展小活动,让孩子们记住这种感觉。”那张被揉捏的纸,或许会被忘记形状,但它带来的对“伤害”的理解,会像种子一样,在孩子们心里慢慢发芽。图为实践队在支教。社区人员拍摄,通讯员朱梓瑜,何淑蓉
作者:朱梓瑜,何淑蓉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发布时间:2025-07-15 阅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启梦编织梦,童手织就七色虹
  • 7月14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智育启梦团的志愿者们走进十堰市曾家村社区,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充满创意与乐趣的手工编织课,丰富孩
  • 07-15
  • 青春扎根乡土,教育温暖山乡 —— 吉首大学 “心系旅农
  • 山东大学小树林支教调研团(威海)沂萌队开展音乐与红
  • “Mg-Li”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泰安:探寻6907工程历史
  • 一张纸让孩子摸到霸凌之痛
  • 一张纸让孩子摸到霸凌之痛
  • 2025年7月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到达江西赣州。闭眼轻抚白纸,稚嫩指尖划过褶皱沟壑。南京师范大
  • 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