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逐丰青年实践团”师生一行6人,深入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新丰乡新丰村,开展了为期五天的“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生态农旅融合”主题,通过实地调研、文化创作、科普教育等形式,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服务乡村发展,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童心守护:自然课堂播撒“爱乡”种子
实践团高度关注乡村教育,特别将目光投向留守儿童群体。依托林学专业特色,团队策划并组织了“逐丰自然美育课堂”。
课前,成员们深入山林田野,采集枫杨、板栗花等本地代表性植物样本,并精心压制制作成教学标本。课堂上,团队成员引导十余名留守儿童观察植物特征,并动手实践植物拓印书签制作。“看,我的板栗叶拓印形似小扇!”留守儿童查雨欣小朋友兴奋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团队还发放了自编的《新丰植物图鉴》简易手册,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
这堂别开生面的自然科普课程,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激发了其科学探索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深化了孩子们对家乡生态环境的认知与热爱,增强了其乡土认同感和生态保护意识,悄然播撒下“知农爱农”的种子。

艺术赋能:墙绘点睛扮靓古村新颜
基于调研中识别的乡村文化展示需求,团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策划并实施了特色墙绘项目。在村头选定墙面上,成员们以当地特色民俗“板龙”为核心元素,巧妙融入板栗、桑蚕等农业符号,精心设计并绘制了总面积达30平方米的主题墙绘。
绘制过程中,成员们不畏酷暑,严谨细致。团队负责人汪思昀同学介绍:“我们的设计旨在展现新丰的独特‘丰韵’,同时注重作品的通俗性与亲和力,力求获得村民的认可与喜爱。”团队在创作中特意保留了徽派建筑马头墙的轮廓线,实现了现代艺术表达与古村落历史风貌的有机融合。
最终,一幅幅主题鲜明、色彩生动的墙绘作品跃然墙上。此举不仅有效美化了村庄人居环境,提升了村容村貌,更成为传播地方特色文化、增强村民文化认同的直观载体,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观赏与拍照分享。

青春答卷:务实笃行服务乡村发展
在为期五天的实践中,“逐丰青年实践团”取得了扎实成效:完成村情调研报告1份、墙绘设计初稿3幅、植物教学标本50余份、有效调研问卷80余份。
新丰村负责人对团队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安徽农业大学学子带来的不仅是创意构想,更是立足实际、操作性强的务实方案,尤其在文化赋能乡村和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实践,为我乡探索乡村振兴路径提供了鲜活范例。”新丰乡团委书记盛静娴表示,大学生们的到来为乡村文化建设和青少年教育注入了新活力,其行动深刻诠释了志愿服务精神,期待未来开展更深层次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实施这项重大战略,需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安徽农业大学“逐丰青年实践团”的师生们,正是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乡村基层。他们的调研工作聚焦产业发展瓶颈,为探寻“产业兴旺”路径提供参考;他们的墙绘创作优化了人居环境,助力“生态宜居”与“乡风文明”建设;他们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则着眼于乡村的未来,是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新农科学子将课堂所学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的生动体现。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智慧服务乡村,用情怀温暖童心,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青春力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伟大征程中的蓬勃动能与光明前景。
(2025年7月10日 撰稿:张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