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露时,盐城老城区的巷口已飘起鸡蛋饼的香气。铁鏊上滋滋作响的面糊,瓷罐里沉淀着岁月的酱料,竹篮中堆叠如金环的馓子——这道街头美食不仅是盐城人清晨的味觉记忆,更藏着一方水土的饮食密码。在“绘”味家乡暑期实践中,团队带着对乡土美食的好奇,走进摊点与作坊,探寻盐城鸡蛋饼背后的传承故事。
盐城鸡蛋饼的灵魂,始于那盆看似寻常的面糊。“水粉比例必须是1:1.2,多一分则软塌,少一分则僵硬。”建军路王记鸡蛋饼的第三代传人王师傅边揉面边解释。他所用的面粉来自盐城本地的冬小麦,面筋含量适中,调成的面糊既要有流动性,又得保持韧性。更特别的是水温,“夏天用井水,冬天用温水,这样面糊才不会起疙瘩”,王师傅掀开盖在面盆上的棉布,里面的面糊泛着细腻的光泽,“我爷爷传下的规矩,面糊得提前一晚醒着,让面粉充分吸水,第二天摊出来的饼皮才够软”。
这种对食材的精细把控,源于盐城的地理特质。作为江淮平原的鱼米之乡,盐城人向来懂得“就地取材”:面粉来自城郊麦田,鸡蛋多是农户散养的草鸡蛋,连调面糊的水,老摊主们都坚持用本地的井水,“甜丝丝的,比自来水更养面”。一碗面糊看似简单,却是盐城人对本土物产的理解与尊重。
若说面糊是鸡蛋饼的骨,那酱料便是它的魂。王师傅用长柄勺舀起一勺,酱色红亮,飘着淡淡的虾籽香。这是他每年立夏后必做的事:买新鲜蚕豆磨浆发酵,收新上市的河虾晒成虾籽,再按比例掺入芝麻、绵白糖和小磨香油,“咸鲜里带点甜,是咱盐城人吃了几十年的味道”。


“不加馓子的鸡蛋饼,在盐城是没有灵魂的。”这看似随意的搭配,藏着盐城人的生活智慧。作为里下河地区的粮仓,盐城自古盛产稻米与油料,馓子本是节庆时的点心,不知从何时起被摊主们加入鸡蛋饼,既让街头小吃多了份精致,又充分利用了本地物产。王师傅说,他小时候常见父亲踩着自行车,车后架一边挂着煤炉鏊子,一边挂着装满馓子的竹篮,“走街串巷时,老远就有人喊‘加两把馓子’”。如今煤炉换成了电鏊子,可馓子必须现炸、必须足量,仍是老摊主们坚守的规矩。
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手艺与坚守,让“绘”味家乡——家乡美食插画行动暑期团队的社会实践有了沉甸甸的意义。队员们循着香气走访摊点,用笔记下王师傅醒面的讲究,用镜头留住酱料熬制的火候,更在与老摊主的攀谈中,读懂了美食背后“就地取材”的生存哲学与“守正出新”的生活智慧。这场实践不仅是对乡土味道的记录,更是一次年轻一代与家乡文化的深度对话,让藏在烟火气里的传承,在理解与共鸣中愈发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