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宁波财经学院暑期支教:用多元课堂编织童心与科学的奇妙纽带

七月初,宁波财经学院暑期教育支教实践团的志愿者们,带着满腔热忱与精心设计的课程,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场贯穿五日的“成长盛宴”。从科学原理的探索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从情感表达的引导到创意实践的迸发,多元课程如同纽带,将童心与知识、趣味与成长紧密相连,为乡村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注入了别样光彩。 
科学探索:从自然奥秘到生活原理
科学的种子,在趣味互动中悄然萌发。
朱恒昊老师以达尔文的环球探险故事为引,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跟随这位科学巨匠见证南美洲的生物奇迹。课堂上,孩子们不仅惊叹于自然的奥秘,更被达尔文“保持好奇、持续探索”的科学精神打动,纷纷立志要做生活中的“小发现家”。
生物仿生的世界则由叶赫冉老师揭开神秘面纱。“壁虎为什么能爬墙?”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发热烈讨论,当孩子们得知答案是“脚部细毛的分子引力”,并看到由此发明的新型胶带时,眼中闪烁着惊奇的光芒。“模仿蝴蝶翅膀做变色衣服”“借鉴鲨鱼皮设计快泳衣”……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让科学想象力在课堂上自由飞翔。
若说生物仿生是“向自然取经”,那叶承翰老师的物理课则是“在生活中解密”。“飞机为什么能飞?”“地铁站的安全线有什么用?”——伯努利原理在空瓶吸纸实验中变得生动可感,孩子们看着纸张“嗖”地飞入瓶中,恍然大悟:“原来科学就在身边!”随后的虹吸现象演示更让他们跃跃欲试,“回家教妈妈给鱼缸换水”成为最朴素的实践愿望。
而章世豪老师的“闪电实验室”,则让“电”变得触手可及。“电精灵在导线里赛跑”的比喻,让串联电路实验充满童趣。当灯泡接二连三亮起时,教室里的欢呼声仿佛要掀翻屋顶。一个女孩听完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后,认真地说:“失败三次也不怕,就像电精灵总会找到通路!”科学的勇气与韧性,在这一刻深植童心。
实践创造:从非遗技艺到变废为宝
动手实践的快乐,让成长有了看得见的印记。
阮平平老师的植物敲拓染课,将古老的非遗技艺带到孩子们面前。当孩子们用锤子轻轻敲打叶片,看着植物的纹路与色彩一点点拓印在布料上时,专注的眼神里满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一件件独一无二的作品完成时,成就感在他们脸上绽放,非遗的魅力也在指尖流转。
“变废为宝”则是创意与环保的完美结合。在《环创风铃》课堂上,废弃的纸杯、瓶盖摇身一变,成为会“唱歌”的艺术品。子恒用彩绘纸杯制作的风铃,被他称为“会讲故事的朋友”;其他孩子则用瓶盖串出彩色的旋律。这堂课不仅让孩子们明白“创意让平凡变神奇”,更在心中种下了环保的种子。
章世豪老师的“机械小达人”与“结构之力”课程,让孩子们过了一把“工程师瘾”。从讨论家里的门锁、自行车等“机械装置”,到亲手拼装带滑轮的起重机、用雪花片搭建桥梁,孩子们在协作中探索齿轮啮合的奥秘,在承重测试中验证“三角形最稳固”的原理。当“桥梁”成功托起十本书时,“小小建筑师”们的欢呼里,藏着对“结构之美”的初体验。
心灵成长:从情绪认知到情感表达
心灵的成长,在温暖互动中悄然发生。
吴昕玥老师以《头脑特工队》中的“焦焦”“乐乐”等角色为切入点,带孩子们认识情绪的多样性。随后,孩子们在方形纸片上画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制作成“情绪盒子”——这个小小的盒子,不仅是情绪的“收纳箱”,更成为他们学会管理感受、勇敢表达自我的起点。
张彬煜老师的“心声藏宝盒”则是成长的“记录仪”。孩子们用文字、图画或扭扭棒,将心底的秘密与愿望封存其中。有的写下“想快点长大保护妈妈”,有的画出“和朋友一起探险的梦”,藏宝盒里藏着的,是童心最真实的模样。
而赵若尧老师的《创意美育》课,让情感有了更生动的表达。“把最想感谢的人‘吹’在纸上吧!”孩子们俯身吹动颜料,蓝色与黄色交融成“妈妈笑起来的眼睛”,颤抖的线条勾勒出“打工辛苦的爸爸”。当颜料流动成心声,美育便有了温度,孩子们在艺术中学会了“爱的可视化”。
在这五天的课程,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梦想的启迪。宁波财经学院的志愿者们用专业与热情,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窗——窗外有科学的星光,有文化的底蕴,更有成长的力量。这场童心与创意的“双向奔赴”,终将成为孩子们记忆里最温暖的光,照亮他们探索世界的前路。
作者:章世豪 来源:宁波财经学院暑期支教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06 阅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法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法润相邻
  • 合肥大学学子“三下乡”:多彩课堂进乡村,知识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