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壶纳徽云,“茗”约非遗

壶纳徽云,“茗”约非遗

  “千年陶火不息,皖南紫韵新生。”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皖南紫砂壶制作工艺承载着守护文化瑰宝、传承非遗手艺、弘扬匠心精神的使命。为此,安徽理工大学蓼花知行志愿服务队前往皖南紫砂壶实践基地,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7月4日清晨,志愿者们迈步踏入实践基地,细细端详巧夺天工的皖南紫砂壶,聆听其背后的故事,追溯其往昔的辉煌,以实际行动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图为陈列的皖南紫砂壶 (王梓仰 摄)

  随着探访的进一步深入,吴师傅向志愿者们详细展示了皖南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他熟练地将紫泥置于案上,抡起沉甸甸的木搭子反复捶打,泥块在他手中渐渐舒展如帛。接着,他执起鳑鲏刀轻旋,泥片便化作规整的圆底;再围泥条成筒,以竹拍子侧击轻拢,身筒随指节起伏成形。刻刀游走间,壶钮已精巧落定。随后,他用明针反复刮压,以琢足刀定三足,一方朴拙与灵秀并蓄的紫玉,终在窑火淬炼前定格了皖南水土的魂魄。四十载俯身在泥凳前,指节虽已变形却精准如初。窑火映照着他沉静的面庞,千次捶打只为凝练壶中一缕气韵。守拙中见创新,于方寸泥丸间雕琢光阴,这份专注与坚韧,正是皖南紫砂不灭的灵魂。

  图为师傅制作紫砂壶 (王梓仰 摄)

  此次实践之旅,志愿者们深入触摸皖南紫砂的肌理,在拍泥围筒的节奏中感知千年匠心。他们以青年视角解构非遗密码——传统龙窑的淬火温度,正与新世代的创新思维热烈交融。在实践基地,大家既是古法的学习者,更是活态传承的播火者:用数字化档案留存濒危技法,以文创设计唤醒紫砂新生。当沾满陶泥的双手举起明针,举起的便是文化传承的青春誓言。这簇从历史深处接引的星火,终将在青年手中燃成燎原之势,让皖南紫砂的古老魂魄,在新时代的器型中永续流转。

作者:陈慧仪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蓼花知行志愿服务队
发布时间:2025-07-04 阅读:
社会实践推荐
  • 南阳理工学院学子走进南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传递温暖与
  • “童心点燃代码光,数智之翼启远航” 数字经济学院青年
  • 青春直播助力美好“姜”来:机电学子解锁非遗生姜产业
  • 青春筑梦
  • 青春筑梦
  • 安徽理工大学“栖云筑梦”志愿队为孩子们上防火安全课
  • 07-04
  • 对话老兵姚尚明:传承铁道兵精神,赓续前进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