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作为根植于地方文化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文学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地域特色与人文情感。为深入挖掘乡土文学中的红色景观意象,弘扬革命精神,东南大学景观博士生党支部联合景观硕士生二党支部,于2025年3月15日至3月25日,在四牌楼校区逸夫建筑馆成功举办了“方寸藏山河·笔尖绘乡愁”主题党日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红色景观作品汇编、文学共读、书签创作等多种形式,搭建了文学与风景园林学科融合的创新载体,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思考,展现了党支部在探索红色文化、推动乡土文化传承方面的积极实践。
精心汇编:文学作品中的红色景观再发现
在活动筹备阶段,党支部提前制作了《乡土文学中的红色景观作品汇编》模板,组织成员按小组分章节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汇编内容以乡土文学作品中的红色景观为主题,涵盖了地域特色、社会人文、田野景观等多方面内容。
在汇编过程中,成员们围绕《白鹿原》中的麦田、《草房子》中的草房子、《沙家浜》中的芦苇荡等经典文学作品展开深入研讨。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观特征,探寻景观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成员们不仅对乡土文学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认识到红色文化在塑造地方景观中的重要作用。
共读经典:文学景观中品味家国情怀
活动期间,党支部组织开展了“书页里的山河——从文学景观看乡村振兴”专题研讨会。支部成员围绕《白鹿原》《红高粱》《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经典作品展开沉浸式共读,并结合党史中的乡村发展史,深入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红色景观特征及其背后的奋斗精神。
“文学作品中的红色景观,既是民族苦难和奋斗历史的象征,更是我们理解乡土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切入点。”一位支部成员在研讨会上表示。
书签绘制:笔尖描绘红色景观印记
在“方寸藏山河·笔尖绘乡愁”书签绘制活动中,党员们以书签为载体,选取了《故乡》中的乌篷船、《受戒》中的芦苇荡等20组经典文学场景,通过水彩、版画、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将文字意象转化为直观的视觉符号。
书签背面特别融入了“红色地标打卡线”设计,将《红岩》中的青松图案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文化温度和教育意义的“文化信物”。此外,部分优秀书签还嵌入《乡土文学中的红色景观作品汇编》章节页,并配以二维码音频链接,实现了“视觉—听觉”双重传播,为传统文学景观赋予了现代化、数字化的新表达。
成果展现:传承红色文化的生动实践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让支部成员深刻体会到乡土文学中的红色景观魅力,也推动了文学、景观与红色文化的跨学科融合。活动最终形成了《乡土文学中的红色景观作品汇编》样章和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红色书签作品。
一位参与书签绘制的党员表示:“这次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乡土文学中的红色景观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当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作为景观学子,我们要以创新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赓续红色基因,书写时代担当
此次“乡土文学中的红色景观”主题党日活动,充分展现了东南大学景观博士生党支部在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乡土情怀方面的积极探索。未来,支部将继续聚焦红色文化在乡村景观营造、生态文化建设等领域的创新路径,为推动乡土文化的保护与活化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