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2024年2月16日清晨的赣江畔,寒风凛冽,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前却涌动着一股青春的热潮。上午9时,宁波财经学院“赤心”社会实践团队的5名青年学子齐聚这座承载中国革命光辉历史的圣地,以“赓续红色血脉践行青春使命”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革命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参观、交互式研讨、数字化传播等创新形式,学子们在此触摸历史脉搏,汲取精神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图1实践团听取讲解员讲解革命历史)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革命圣地叩问初心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这里保存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壮丽史诗。步入纪念馆主展厅,巨幅浮雕《石破天惊》映入眼帘——战士们高举红旗、紧握钢枪的英姿瞬间将学子们拉回1927年那个风雨如磐的夜晚。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学生们首先参观了《南昌起义伟大开端》主题展览。锈迹斑斑的起义军装、泛黄的作战手稿、朱德使用过的驳壳枪……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革命先辈的赤胆忠心。陈列厅中央的数字化沙盘前,团队成员借助动态投影技术,直观还原了起义部队“南下广东”的战略路线。“起义军仅用4小时便攻克南昌城,靠的不仅是勇气,更是科学的部署!”历史学院学生李晨感叹道。
最令人震撼的是AR技术复原的“攻打敌总指挥部”场景。戴上设备,枪炮声、呐喊声在耳边轰鸣,虚拟画面中起义军战士迎着弹雨冲锋的身影与展厅内的雕塑重合,仿佛时空在此交融。“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敢为天下先’的八一精神!”团队成员王雨晴眼眶湿润。
传承与创新: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生机
如何让厚重的历史贴近青年?如何让革命精神真正入脑入心?实践团队在活动中给出了答案。在专题研讨环节,学子们围坐在复原的起义军事沙盘旁,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八一精神”展开激烈讨论。“起义将士平均年龄不到25岁,和我们一样是‘90后’‘00后’,他们用热血改写了中国命运。今天的我们,更应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
学生们将周恩来起草的《八一革命宣言》手稿、贺龙入党誓词等珍贵史料转化为数字档案,构建起一套“可听、可视、可互动”的红色资源图谱;在纪念馆广场上,青年们齐声高唱《强军战歌》,朗诵叶挺将军的《囚歌》。
(图2参观革命英雄雕像)
精神与使命:红色火种照亮青春征程
“这次实践不是终点,而是红色教育的起点。”在纪念馆序厅的八一军旗雕塑前,学子们庄严宣誓。活动结束后,团队将实践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有的成员加入学校“红色故事宣讲团”,为中小学生讲述起义历史;有的结合专业所长,开发“VR八一纪念馆”小程序,让革命文物“走”进更多人的手机屏幕;还有的深入社区开展调研,探究红色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长在活动中评价:“青年一代用数字技术激活红色记忆,用青春视角诠释革命精神,这正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生动体现。”
(图3阅读纪念碑上的革命历程)
结语:以青春之名,续写信仰答卷
96年前,南昌城头的枪声划破黑暗,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96年后,一群青年学子在这里以脚步丈量历史,用科技传承精神。从锈迹斑斑的军装到数字化的云端展厅,从泛黄的手稿到激昂的青春誓言,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让凝固的历史焕发时代生机,更让红色基因深深融入青年血脉。正如学子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我们站立的地方,是先烈用生命守护的山河;我们奔赴的未来,需以信仰之力照亮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