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我们满怀期待地踏上了前往岚山的征程。一到达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我们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紧张的前期调研中。在1月13日至19日期间,我们走访了岚山渔港、赶海园、风帆广场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每到一处,我们都被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所吸引。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查阅,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岚山悠久历史的脉络,感受到了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除了景点调研,我们还对20名当地群众展开了结构化访谈。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岚山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他们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岚山区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和传统技艺,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浓浓的乡情,让我对岚山的文化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们后续开展方言文化调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月20日至26日,是我们方言调查活动的关键时期。我们深入基层社区和乡镇,与当地群众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接触。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方言的独特魅力。每一种方言都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情感记忆和价值观念。
记得在一次与一位老渔民的交流中,他用岚山方言讲述着自己年轻时出海捕鱼的经历。那独特的发音、生动的词汇,仿佛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海洋世界。尽管有些方言词汇我一开始并不理解,但通过他耐心的解释和比划,我逐渐领略到了其中的韵味和深意。那一刻,我深刻认识到方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连接家乡与游子的情感纽带,是地域文化的核心体现。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记录岚山方言,我们借助摄影摄像设备,详实记录下了岚山区的特色语音系统和地方词汇。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是我们此次调研的重要成果,更是未来研究岚山方言演变和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
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团队协作的力量让我深受触动。我们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年级,但大家都怀着对文化传承的热爱和对社会实践的热情,紧密团结在一起。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访谈,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拍摄,每个环节都紧密配合,确保了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我们更是相互支持、共同商讨解决方案。比如在整理方言资料时,遇到一些复杂的语音现象和词汇解释,我们会一起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直到把问题弄清楚。这种团队协作的精神,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让我在实践中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调研结束后,我们积极投入到成果转化和应用中。我们计划与岚山区文旅局合作,共同修订《岚山方言与民俗文化符号册》。这本手册将全面梳理岚山区的方言特点和民俗文化符号,为后人认识和研究岚山地区的方言和文化提供详实的资料参考。同时,我们还将建立结构化文化资料库,对调研所得的数据、图片、音频等资料进行整理分类,方便后续的研究和利用。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文创设计、APP搭建等工作,希望通过创新的方式,让岚山方言文化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我们设计的文创产品,如印有岚山方言词汇的明信片、书签等,将方言文化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而我们搭建的APP,则集合了线上文化册查询、实景NFC语音场景体验、文创产品售卖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全方位了解岚山方言文化的平台。
这次社会实践虽然已经结束,但它对我的影响却深远持久。它让我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方言文化的重要性和保护传承的紧迫性。在普通话日益普及的今天,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瑰宝,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险。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岚山方言文化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未来,我也将继续关注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