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浪潮中,舟山这座千岛之城始终是向海图强的先锋。2025年1月13日至2月10日,浙江海洋大学“舟启新程”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舟山,以“造船历史—高铁创新—海岛交通”为脉络,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探索。从博物馆的古老船模到世界级跨海大桥的蓝图,从市民口中的渔村记忆到“小岛你好”航线的现代实践,团队用脚步丈量海洋文化,以青年视角解读舟山发展的时代密码。
图1 实践团成员合照
篇章一:博物馆里的“造船史诗”与市民记忆
在舟山博物馆的“群岛往事”展厅,团队成员驻足于明代福船模型前。这艘曾驰骋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木质帆船,承载着舟山作为古代航运枢纽的辉煌。展品中,清代红毛道头(码头)的复原场景,再现了舟山从军港向商贸港转型的历史瞬间。然而,当团队随机采访古城街道的市民时,一位老渔民感叹:“年轻人只晓得跨海大桥,却不知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木船闯出了东海。”调查显示,65%的受访者能简述“海上丝绸之路”,但对近代船舶制造技术的革新知之甚少。
这一反差让团队意识到:舟山的海洋文化传承需更贴近生活。一位退休船厂工人向成员展示家中珍藏的上世纪70年代造船图纸时,目光灼灼地说:“那时候全靠手工,现在全是电脑设计。技术变了,但‘船魂’不能丢。”这份朴素的工匠精神,成为团队后续调研的注脚。

图2 实践团成员在博物馆内调研
篇章二:城市展览馆的高铁“未来舱”
在焕新升级的舟山市城市展览馆,团队成员戴上VR设备,踏入“甬舟高铁模拟舱”。眼前,1:1复刻的驾驶舱内,按钮指示灯随操作亮起,隧道掘进的三维动画实时投射。通过模拟系统,成员亲历了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金塘海底隧道的建设场景:盾构机在40米深的海底破岩前行,工程师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岩层压力。
展区数据揭示:2028年通车的甬舟铁路将结束舟山“无铁岛”历史,设计时速250公里的列车通过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时,乘客可透过车窗俯瞰壮阔海景。团队成员感慨:“这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让海岛与陆地的‘心理距离’无限趋近。”展馆新增的“3D数字沙盘”则动态呈现了“两高一铁”(甬舟高速复线、六横大桥、甬舟铁路)的规划全貌,让参观者直观感受“轨道上的长三角”如何重塑舟山经济地理。

图3 实践团成员在城市展览馆内调研
篇章三:“小岛你好”航线:星辰大海 启航未来
在实践期间,部分团队成员登上了“小岛你好”号客轮。这艘核定载客437人的新型邮轮式客滚船不仅以其航线丰富性为舟山市民出行带来便利,而且还引入了航空商务式的舱室空间,并配备了极具地域特色的餐饮服务、网红打卡空间、文创产品展销等多种元素,为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
在集散中心,负责人指着电子调度屏说:“旅游旺季单日发送旅客超3000人次,但我们用‘智慧航道’系统优化航线,准点率达98%。”团队成员亲历的“海岛一日游”体验中,北斗导航实时修正航线避让渔网,5G信号全程覆盖,游客可扫码获取景点AR导览。一位民宿老板坦言:“航线通了,我们的海蛎煎从滞销变成网红伴手礼。”这条航线,既是交通线,更是共同富裕的生命线。
图4 实践团成员对相关负责人进行采访
通过实践,团队提炼出舟山发展的三重维度:“守”与“创”的辩证——博物馆里的福船与模拟舱中的高铁,诉说着技术迭代中对海洋文明的坚守;“岛”与“桥”的共生——跨海大桥缩短物理距离,“小岛你好”航线消弭心理隔阂;“个体”与“时代”的交响——从船厂工匠到高铁工程师,无数奋斗者以“钉钉子”精神将蓝图化为通途。
“海洋强国不是口号,是一代代人用毫米级的精度垒起来的。”当00后大学生与舟山老渔民、一线建设者共话舟山变迁时,这场实践已超越调研本身,成为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舟山的答案在海上,更在每一位“向海而生”的普通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