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建设美丽家园,助推垃圾分类”




在当今时代,环境问题愈发严峻,已然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垃圾分类作为解决环境难题的关键举措,承载着资源回收再利用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社会需求,自发组建社会实践队,毅然奔赴社区基层一线,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垃圾分类推广之旅,决心让垃圾分类成为社区居民生活中的崭新“时尚”。
 
扎根社区,宣传启幕
   活动拉开序幕之际,实践队队员们满怀热忱,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生机勃勃的新芽,迅速且有条不紊地扎根于社区的各个角落。他们凭借着对社区环境的细致观察,精准选定在人流量较为密集的区域,稳稳地设立起咨询台。鲜艳醒目的队旗在微风中猎猎作响,仿若无声的召唤,成功吸引着过往居民们探寻的目光。队员们个个面带微笑,热情洋溢,那真诚的笑容仿佛春日暖阳,瞬间拉近了与居民的距离。他们向每一位驻足停留的居民发放精心制作的宣传手册,这些手册凝聚着队员们的心血,匠心独运地采用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用最为直观、简洁的方式清晰展现出各类垃圾的准确归属类别。无论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纸、塑料瓶,还是容易混淆、暗藏隐患的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在手册上都一目了然。居民们
接过手册,仔细翻阅,眼中满是新奇与求知欲。
 
与此同时,实践队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资源,将会议室、活动室等空间巧妙“变身”为知识的传播殿堂,一场场小型讲座就此开讲。讲座现场布置得简洁而温馨,桌椅摆放整齐,宣传海报张贴有序。队员们站在讲台上,虽略带青涩,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他们深知,知识普及绝非照本宣科,而是需要深入浅出。
 
知识拆解,亲授要点
 
在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时,队员们用极具亲和力且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向居民们拆解垃圾分类的奥秘。“阿姨,您知道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可千万不能和其他生活垃圾混在一起扔啊!”一位队员拿起一节废旧电池,神情严肃地说道,“您瞧,电池里含有汞、镉等重金属,如果随意丢弃,这些有害物质就会慢慢渗透到土壤里,污染咱们脚下的土地,还会渗入水源,让干净的水变得有毒,到时候不管是咱们种的庄稼,还是喝的水,都会受到极大的危害,这后果可不堪设想!”队员们一边讲解,一边用生动的图片展示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的画面,让居民们有更直观的感受。面对大爷眼中流露出的疑惑,另一位队员赶忙补充道:“大爷,您看这用过的纸巾,看着是纸制品,好像能回收,其实它因为被咱们用过,沾染了各种污渍,回收利用价值很低,所以得归到其他垃圾这一类,可别弄错啦。”为了让居民们更好地理解,队员们还现场拿出用过的纸巾和干净的废纸进行对比,详细说明二者的区别。
 
现场,队员们更是亲力亲为,手把手地指导居民如何正确分类生活垃圾。他们将社区日常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整理,摆放在一旁。从每日产生的厨余垃圾,如吃剩的瓜果蔬菜、剩饭剩菜,到具有回收价值的可回收物,再到那些隐藏危害的有害垃圾,以及剩下的其他垃圾,都一一细致讲解。队员们不厌其烦地反复演示,拿起一件垃圾,询问居民该如何分类,然后再给出正确答案,纠正错误,确保居民们听得懂、学得会、做得对。居民们围在四周,认真聆听,不时提出问题,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洞察问题,策略调整
 
然而,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在与居民们深入交流、观察的过程中,队员们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察觉到,大部分居民虽然口头上知晓垃圾分类这一概念,可一旦真正落实到日常的实际操作环节,却问题频出、状况百出。究其根源,是居民们对分类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表面,一知半解。诸如,不少居民习惯性地将用过的一次性餐盒当作可回收物,满心以为塑料制品都能回收,却全然不知其因沾染油污后极难清洗回收,按照标准实则为其他垃圾;又或是粗心大意地误把过期药品随意丢弃在普通垃圾桶,完全忽略了其内含多种有害化学成分,属于有害垃圾的本质。
 
面对这一现实困境,实践队迅速做出反应,果断及时地调整策略。一方面,他们加大宣传频次,让垃圾分类的宣传声音如同密集的鼓点,在社区的各个角落回荡得更加频繁响亮。队员们分组行动,利用居民上下班高峰期,在社区门口、楼道口等地发放宣传资料;在社区公告栏更新垃圾分类知识海报,确保居民们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到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他们脑洞大开,别出心裁地采用现场演示、模拟分类小游戏等充满趣味的方式。队员们将各类精心制作的垃圾模型整齐摆放在桌上,热情邀请居民现场动手分类。“来,叔叔阿姨们,咱们来玩个小游戏,看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把这些垃圾分好类,还有小礼品拿哦!”队员们的号召声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居民们于实践操作里加深对垃圾分类的理解与记忆。而且,为了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在小游戏中表现出色、分类准确的居民还能获得一些实用又环保的小礼品,像是可降解垃圾袋,能在日常扔垃圾时减少污染,还有竹纤维手帕,替代纸巾,倡导环保生活。居民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高涨,在欢声笑语中,垃圾分类知识悄然深入人心。
 
成效初显,持续奋进
 
经过实践队持续不懈的努力,成效如同春日暖阳下逐渐绽放的繁花,一点点真切地显现出来。往昔,社区垃圾桶旁垃圾常常杂乱无章地堆积,居民们扔垃圾随意随性,垃圾桶周围异味弥漫,垃圾常常散落一地,既不美观又易滋生蚊虫细菌。如今,许多居民已然从最初的懵懂随意,对垃圾分类毫不在意,彻底转变为主动学习分类知识,闲暇之余还会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分类的心得与小窍门。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自觉地在源头上做好垃圾分类,社区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原本脏乱的垃圾桶旁变得整洁有序,垃圾都被整齐地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内,异味也大大减少。社区的张奶奶笑着感慨:“多亏了这些大学生娃娃,以前我哪懂这些弯弯绕绕呀,垃圾都是一股脑儿扔。现在我扔垃圾前都会仔细想想该咋分,咱虽然年纪大了,也得为保护环境出份力。”
 
目睹着社区环境日益整洁,居民们逐渐养成好习惯,队员们的内心满是自豪。队长在与队员们交流时,眼中闪烁着光芒,动容地感慨道:“每一次看到居民们认真分类垃圾的模样,就觉得之前付出的所有辛苦都值了,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意义所在。”同时,在与居民频繁互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队员们也清晰地意识到自身知识储备尚有提升空间。居民们时不时提出的一些特殊垃圾的分类疑问,像破碎的陶瓷制品究竟该归哪类、废弃的指甲油又该如何处理等,促使他们在课后查阅大量专业资料,不断充实自我,力求给出更精准的答案。
 
据了解,该实践队后续还将与社区进一步紧密合作,持续关注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情况。他们已制定详细计划,准备定期回访居民,深入了解大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难点,从而有的放矢,不断优化宣传与指导方式。展望未来,他们还打算引入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借助前沿科技力量让分类过程更加精准便捷,减少人工分类的误差;开展垃圾分类创意大赛,鼓励居民发挥奇思妙想,用废旧物品制作独具匠心的手工艺品,将环保与创意完美融合,提升环保活动的趣味性。此次实践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宛如一颗颗充满希望的环保种子,用切实的行动诠释青春担当,让垃圾分类理念在社区这片土壤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开启社区环保事业的崭新篇章。

 
作者:杨鹏程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5-02-04 阅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烯”望如初实践队寒假社
  • 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建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