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龙起舞,龙跃于田 ——走进勉县板凳龙非遗传承人伏
7月26日,延安大学晨露·三下乡勉县支队调研小组前往镇川镇红庙梁村拜访勉县板凳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伏明志。在镇川镇陈浩所长的介绍下,实践队员初步了解了红庙梁村板凳龙这项传统技艺。随后,实践队员对非遗传承人伏明志进行专访。
( 图为采访非遗板凳龙传承人伏明志老先生的照片
)代代传承:从“观龙者”到“舞龙者” 板凳龙这项技艺历史悠久,起源于镇川镇红庙梁村,是一种在三条腿的板凳上雕刻龙形、描绘上色,三人一组随锣鼓乐声表演的民间舞蹈形式。伏明志说,红庙梁村这个地方历年缺水,十年九旱,乡亲们只能靠天吃饭,于是将作战的“板凳舞”结合龙形,逐步发展为求神祈雨的“板凳龙”舞,并作为一种习俗传承下来。
伏明志少年时期曾一次次观看板凳龙表演,并对此产生浓厚兴趣,跟随舞龙队学艺、演出,从台下站到了台前,接过了前辈们手中的龙。“一开始是一条龙,传到我们手里是两条龙,”伏明志向队员介绍道,“随着这几年勉县文化馆和镇上政府对我们这项技艺的支持,现在已经发展到六条龙了。”
(图为镇川镇提供的红庙梁村板凳龙表演图片资料)艰难发展:从田间走向世界 “困难?有什么是没有困难的呢?”谈及板凳龙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伏明志对队员说道:“培养一个人,出去上学的上学、打工的打工、嫁人的嫁人,舞龙的人员不好控制,这就是一个大难度问题。”
村里的演出不要报酬,舞龙一天仅提供餐食,还经常耽误农活,这项技艺在村里就组织不起来了。实践队员了解到,为了让板凳龙这项技艺继续恢复生机,伏明志在做完农活之余,一边精进舞龙技艺,一边上下动员年轻人参与舞龙。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伏明志的努力下,红庙梁村板凳龙这项技艺舞出了赫赫威名,在县里、市里、省上,都留下了板凳龙热烈奔放的印迹,从田野间真正的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图为镇川镇提供的红庙梁村板凳龙表演图片资料)
巩固发扬:延续飞龙在天的愿望 “培养下一代传承人的关键就在于要把舞龙继续发扬巩固下去,这是我的愿望,不能让它半路被舍弃掉。”如何更好地传承板凳龙技艺这个问题,伏明志和现在的舞龙班子多次开会讨论,在政府的帮助下,也多次开展“板凳龙进校园”等活动进行宣传和人才培养。
“不管怎么说,我们不辜负党对我们的培养,这项技艺我们有多少,我们就要发挥多少下去。”红庙梁村这六条龙从伏明志手上腾飞,走出县、走出市、走出省,面向中国、面向世界,展现着风格独特、造型鲜明的艺术。让这项技术长久地活起来、走下去,是一代代板凳龙技艺传承人的夙愿。
“北有秦岭,南有巴山,红庙梁上,有我家园,丰收时节,耍龙酬天,板凳龙出,八方宁安。”勉县板凳龙技艺反映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板凳龙技艺传承意义不仅是保护传统文化,强化地域民族自信,更是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
编辑:赵柯怡
来源:延安大学晨露·三下乡第一支队
作者:赵柯怡 来源:晨露·三下乡第一支队
发布时间:2024-09-18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