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三下乡”红色之旅丨寻红色记忆之旅,探江边村烽火岁月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静默地承载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等待着我们去倾听、感受。在这个暑假,广东科技学院赴东莞企石追寻红色足迹突击队踏上了一场特别的旅程,跟随江边村村委工作人员的脚步,走进东莞企石镇江边村,一同追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红色足迹。

1721217168580.png

图为江边村景色 邱雅秋摄

初识江边祠堂,感悟红色历史

简要介绍

冠堂公祠,这座坐落于东莞江边村的古建筑,占地面积达612平方米,以其独特的两进并排七间、横轴线布局和水磨砖石构造而著称。公祠内部布局合理,从正门进入,依次是正堂、客厅、讲武堂、小花园和碉楼,每一处都透露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的沧桑感。

517666b57d3846b5b172301617a9897.png

图为冠堂公祠大门 陈佳莉摄

历史由来

冠堂公祠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由清道光丙年午科武解元、江边人黄龙韬出资兴建。黄龙韬不仅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更因其在平剿太平军中的卓越表现而受封“振威将军”。冠堂公祠的建成,不仅彰显了黄龙韬家族的荣耀,也成为了江边村乃至整个地区的重要文化地标。它不仅记录了黄龙韬家族的辉煌历史,也见证了江边村数百年的变迁与发展。

d487420f81b256acb81195028796196.png

图由冠堂公祠内景色 陈茵彤摄

聆听党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

共御外敌,同舟共济

在抗日战争时期,冠堂公祠承载了一段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作为东江纵队的秘密联络点,冠堂公祠见证了无数抗日英雄的英勇事迹。东江纵队的领导人如邬强、何清等经常在此部署抗日斗争工作,而东纵队员也常住在公祠内,与江边村民共同抵御外敌。村民们对东江纵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不仅提供食宿,还积极参与抗日宣传活动,为抗日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3a7e0c17432381702e6c056031a676.png

图为冠堂公祠内文字资料 黄佳静摄

无私奉献,共赴胜利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冠堂公祠还是东纵队员的疗伤避风港。负伤的队员来到公祠,村里的医学村民会无偿为他们疗伤,这里成为了东纵队员安全可靠的后方。此外,江边村还曾有一段炸毁企石圩头炮楼的壮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721217355402.png

图为冠堂公祠内文字资料 陈茵彤摄

探寻红色印记,担当时代使命

广东科技学院赴东莞企石追寻红色足迹突击队有幸采访到了几位当地村民以及曾在当地上班的“故地重游者”,他们对这个地方都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眼中闪烁着对过去的怀念与自豪。他们口中的红色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段历史的艰辛与伟大。

在这次的采访中团队的成员们都纷纷表示,这次探访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江边祠堂的每一个角落,成员们都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强大力量。

采访 2.jpg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赴东莞企石追寻红色足迹突击队成员做采访 陈茵彤摄

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

江边祠堂的每一块砖瓦间,都展现了历史的厚重与红色精神的炽热。这份力量,穿越时空的阻隔,依然能够触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让我们携手并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image.png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赴东莞企石追寻红色足迹突击队大合照 王金丽摄

作者:广东科技学院赴东莞企石追寻红色足迹突击队 来源:广东科技学院
发布时间:2024-08-30 阅读:
社会实践推荐
  • 绿色旋风卷凉山,环资保护起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