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大学“语林漫步者”推普实践队赴渭南市临渭区贫困村刘宋村开展普通话推广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大环境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提高贫困村村民和村干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和基本交流能力,西安工业大学“语林漫步者”社会实践队组织了这次“普通话推广暑期行动”,该活动将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与时代进步发展紧密结合,旨在通过走访调研、教育培训,提高村民们的普通话水平,促进人际交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助力乡村振兴。
【启航:一颗心,一份情】 2024年7月15日至7月25日,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语林漫步者”推普实践队一行5名成员在宋颖桃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渭南市临渭区龙背镇刘宋村,开启了为期10天的普通话推广之旅。在充满绿意和生机的刘宋村,见证语言的力量,体验知识传承的重要性。
图1-1活动开始前合影留念
在活动前,实践队部分成员深入村庄开展调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线下走访等形式,了解到刘宋村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普通话普及率不高,从而影响了村民尤其是青少年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虽然大多数村民对学习普通话抱有热情,但缺乏有效途径。
【行动:手牵手,话连心】 五位队员在宋颖桃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登门走访,村民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实践队,从谈话中了解到村民的基本生活情况以及平时的语言交流情况。虽然村民平时交流多使用方言,但对于普通话学习的意愿比较强烈,年轻人认为学习普通话对于自己的学习和就业帮助很大,老年人认为,出于对孙辈的成长教育考虑,自己愿意积极学习普通话,并努力营造使用普通话交流的家庭氛围。
图2-1在村民家中拜访

图2-2与当地留守老人交谈
在访谈中,各队员与当地村民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一致认为:方言是第一母语,是村民的乡音,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应该受到保护和传承。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代际沟通、对外交流以及助力乡村振兴,村民们学习和掌握普通话也很有必要。
图2-3与当地学生交流
此外,实践队随机采访到一名当地学生,在交谈中了解到:她在学校一般用普通话与同学老师交流,而在家里她较多使用方言。她认为说好普通话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说好普通话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就业帮助很大。
根据调研结果,实践队员互相出谋划策,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性强、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采用小组教学、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为使课堂生动有趣,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团队主讲人还针对村内不同人群,制作了相关的PPT演示文稿,并利用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如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文稿图画比较丰富,有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练习,增强了老年人的学习兴趣;针对年轻人的侧重于理论讲授,帮助他们了解普通话推广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普通话学习和使用的行列,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素质和综合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图2-4刘宋村党群服务大厅

图2-5会议室交流剪影
最后,实践队各队员在刘宋村村委会的会议室与党员干部进行了深切交流。刘宋村妇女联合会长侯小莉主任表示:本次活动意义重大,让村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普通话,并增强了村民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和意愿。作为党员干部,自己愿意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普通话推广进一步落实。
在实践项目结束后,团队成员还对村民们的学习成效进行了评估,并建立了由村委和实践队共同维护的普通话学习交流群,为村民提供持续学习的平台,推动普通话推广实践持续进行。
【收获:心相连,梦共圆】 十天的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不仅感受到刘宋村村民的朴实热情、党员干部的先锋作用和刘宋村独特的乡村文化,也更加深刻理解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次活动增强了各队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引起更多乡村居民对教育的重视,并为乡村的开放与发展搭建桥梁。
图3-1与当地妇联会长合影留念
此次实践活动虽已圆满结束,但普通话推广之旅还很长。响应国家号召,肩负好在乡村推广普通话的责任,于青年任重道远。实践队也将继续跟踪效果,调整策略,不断努力,为普通话在乡村的推广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张玉婷 李文妍
电子邮箱:359190927@qq.com
团队指导教师:宋颖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