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4年7月20日,西南石油大学的“稻香”支教队在结束了支教任务后,在蓬安县利溪镇花房子村开展了一场温暖人心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党的号召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老爱老的重要指示下,这群青年志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当地老年人带来了关怀与温暖,传递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正文:“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指出,“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规划部署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指出要“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在这个温柔拥抱希望的七月,蓬安县利溪镇花房子村的晨曦被一群怀揣炽热之心的青年悄然唤醒。他们,是来自西南石油大学的“稻香”支教队,以青春为笔,以爱心为墨,在广袤的乡土上绘制出一幅幅温馨动人的画卷。
踏着晨露,迎着朝霞,支教队的身影穿梭于村舍之间,如同初升的太阳,为花房子村的每一个角落洒下温暖与光明。他们不仅带来了生活的必需品,更带来了心灵的慰藉与希望的种子。在每一次细微的关怀中,老人整理屋舍,都蕴含着对长者的深深敬意与无尽温情,正如冰心所言:“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图为 队员们携带慰问品到老人家中 黄志进供图 1
午间,队员们在老人的家中,分工合作,用带来的食材,做出了一道道普通却又带着温暖的家常小菜,老人激动地说:“你们就像我的孙子孙女一样,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家的味道。”午后,阳光斑驳,支教队与老人们共聚一堂,欢声笑语中洋溢着浓浓的友情。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更让老人们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队员们与老人们促膝长谈,倾听他们过去的故事,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
图为 队员们到老人家中做饭 黄志进供图 1
辛开建老人,一位八旬长者,在队员们的鼓励下,分享了他的生活故事。
“国家帮扶以后,生活越来越好了。”辛爷爷的声音虽有些颤抖,但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以前的日子苦啊,但现在国家对我们的照顾很周到。”他的故事,如同历史的画卷,缓缓展开,让队员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辛爷爷继续讲述着他的日常:“我养了七八只鸡,一个人喂,平时自己打扫。这几天热起来了,鸡也不愿意下蛋了。”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尽管生活中有些许不便,但他的乐观态度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罗友国,一个驼背、视力模糊、听力不佳的老人,他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家中独子的不幸离世和妻子的改嫁,让他独自承担起抚养两个孙子孙女的责任。年轻时从事的重体力劳动,让如今身体不太行的他干不了活。
尽管如此,罗友国老人的孙子孙女却很争气,孙女即将初三毕业,孙子成绩也很好,正在上初中。他们的房子,是政府资助一半盖起来的,另一半则是罗友国老人自己的努力。支教队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他们不仅帮助孩子们辅导功课,还倾听罗友国老人的故事,给予他生活的慰藉。
图为队员们倾听老人过去的故事 黄志进供图 1
当夕阳缓缓下沉,支教队与老人们依依惜别,泪光中闪烁着不舍与感激。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物质援助,更是一次心灵的触碰与交融,它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关怀,也让青年们深刻理解了责任与担当的真谛。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寄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图为队员们与花房子村干部合照 黄志进供图 1
此次活动,不仅是“稻香”支教队人生旅途中的一次宝贵经历,更是他们心中永恒的记忆与动力。他们深知,每一份爱心都能汇聚成海,每一份温暖都能照亮前路。正如鲁迅所呼唤:“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通讯员 吴承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