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农新启程,乡村振兴共扬帆
为深入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问题,积极应对生物入侵与病虫害对农业生态安全的挑战,同时响应国家关于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号召,7月21日至25日,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赴辽宁省丹东市环“抱”乡村暑期实践团在王少锋教授、王钰奇老师的带领下,深入辽宁省丹东市多个乡镇及农田区域,开展了一场以“丹东市的生物入侵及病虫害现状”为主题的调研实践活动。
“实地调研+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深入实地探索解决生态难题的新型路径,矢志不渝践行科技报国理想。
丹东,这座被誉为“北国边陲的明珠”的城市,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丹东不仅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化的辉煌历程,更以其农业生产的繁荣,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农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丹东也面临着病虫害侵袭的严峻挑战。
承载着推动农业科技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双重使命,实践队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实践+科创”的新型路径,以期助力地方解决生态难题。
通过前期沟通联系,实践队在振安区团委书记张秋晗的带领下深入九连城镇河西甸子村蓝莓种植园、五龙背镇蓝莓种植园等采样地,调研病虫害情况并采集样本。
实践团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构建了蓝莓植物病害检测防治一体化平台。该平台采用Pytorch框架,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将叶子图像精准分类至近30个不同类别,能有效诊断蓝莓主要病虫害,并提供防治措施。同时,平台可部署在服务器上,方便蓝莓种植户随时随地访问并上传叶子图像进行诊断,发挥科技力量助力农业生态安全。
“理论学习+产业应用”双措并举,深耕理论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笃行不怠倡导乡村振兴新风。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团队因乡村而生,始终牢记“服务乡村环境”的初心,打造“理论+产业”团队招牌,以期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进而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在王少锋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来到了辽东学院园艺设施与环境实训基地,同王东来老师进行了有关丹东地区蓝莓产业现状及常见虫害与防治方法的交流,增添理论储备;随后,前往凤城市通远堡镇大甸子村进行座谈与实地观摩,在村居委会会议厅,成员们同商连忠村长密切交谈,对当地农作物所受病虫害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了解实地情况;同丹东市振安区农业农村局和区团委取得联系,进行座谈交流、签署实践基地协议、开展定点帮扶、提出科技助农方案,将理论应用到实处;最后,团队走访了丹东天皓净化材料有限公司,在公司总监的详实介绍下了解企业的自主生产科技创新属性,扩大实践成果。
由理论学习入手,深入至产业应用,在这条调研之路上,实践团成员们全情投入,也更加领悟到辽宁振兴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让绿色成为辽宁振兴发展的鲜明底色,才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谱写乡村振兴乃至辽宁全面振兴新篇章。
"线下科普+线上宣传"双管齐下,深入群众融合线上线下多重模式助力科普,坚定不移引领生态保护热潮。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普工作的有效传播与深入普及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及环保意识的关键环节。为此,实践队通过“线下+线上”双管齐下模式,以多元方式深度融合传统与现代、实体与虚拟的优势,为科普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在为期四天的线下实践中,实践团始终秉持着叩问民众心声的诚心和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在沿途包括凤城市通远堡镇大甸子村、丹东市元宝山公园、鸭绿江断桥等多地进行了实地走访和科普海报、调研问卷、宣传手册发放等科普宣传活动,内容科学准确、点多面广,具体涉及生物入侵、病虫害防治、新污染物预防等,形式丰富新颖,海报与手册生动易懂、重点突出,问卷合理有效、面面俱到,有利于后续进行因子分析和模型构建。
在线上阵地,我们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进行实践成果宣传和科普教育,与线下打好配合战,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及环保意识贡献力量。目前,团队视频号突破4000浏览量,并获得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丹东共青团、振安共青团等媒体点赞。

实践队脚踏实地,将学术研究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让知识的种子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科技兴农的绚丽花朵。
环“抱”乡村实践团将继续,与你我,与乡村,与时代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