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启程,点亮希望之光
7月15日,“蔚梦疆来”实践团来到依尔喀巴克村进行了支教活动。支教对象多为各个年龄段的小学生,支教内容分为爱国课堂、兴趣课堂和智育课堂三部分。
爱国课堂上,为了让学生们不枯燥感兴趣,实践团成员王靖文选择从相关网站上搜寻适合小朋友的爱国教育视频,最终经商议敲定《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这部爱国教育短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不仅感到津津有味,还能收获各种各样的知识。在提问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中国历史了解不多,在这懵懂的年龄,正是需要进行爱国教育普及的最佳时间段,实践团成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西部乡村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疆学子们种下红色革命种子,宣传着红色精神。

智育课堂以辅导学生们完成作业、帮助学生预习课程为主,学生们都带着自己的作业,实践团成员们耐心细致地为学生们解答疑难问题,引导他们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孩子们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成员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这部分课堂旨在帮助当地村民的孩子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孩子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不等,大部分是哈萨克族,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普通话都说的非常标准,这大大减少了我们之间沟通的问题。很多学生们的家庭状况并不好,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辍学,相反的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出乎我们意料。有一对一年级的双胞胎姐妹另我印象深刻,她们在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每日任务之后,主动地多做了一页练习册。即使在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学生们对知识的呼唤仍贯彻心扉。“去外面看看”,学生们说着,他们的梦想早已插上翅膀飞出了这四方天地,遨游九天。


休息时,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中,得知大部分小学都有开设足球兴趣小组,浓厚的足球热爱氛围感染了实践团成员们,恰好实践团成员张圣博学过足球,在室内课程结束后,一场无关年龄、无关民族的小比赛开始了。热爱是运动的主旋律,一场属于足球人的浪漫拉进了学生和实践团成员们的关系和约定就此深埋这厚重的土地中,团结的羁绊就是那果实。这一刻我们都是少年,少年仍是少年,是万水千山间的无处相逢,是看穿这大千世界的清澈眼瞳,是做完还不愿醒来的梦,是山水之间那一抹红。一场比赛下来,大家大汗淋漓,蓝天见证着友谊,微风吹来了分别的时刻,快去睡吧,明天还要起床;快点起床,太阳依旧美好。


此次“蔚梦疆来”实践团的依尔喀巴克之行,不仅加深了志愿者们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识,更为当地孩子们的教育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份跨越民族友谊和互助将会持续传递,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