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为了赓续工匠精神,传承历史文脉,用曲园声音讲好非遗故事,2024年2月4日,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星火接力,丹心筑梦”实践队前往潍坊市杨家埠民俗大观园开展实地走访。
年画包含着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为千家万户带去喜庆的春节气息。一张张色彩鲜艳的年画背后,是浓浓的年味和乡愁。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的杨家埠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产地之一,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方法简便,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它的题材极为广泛,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祈福迎祥、消灾除祸;人情世事、男耕女织。每年春节年画题材都会更换,许多新思想、新事物出现之后,马上就能够在年画中反映出来,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作家冯骥才曾这样形容杨家埠年画:“杨家埠的年画很有个性。颜色浓艳抢眼,画面满满腾腾,人物壮壮实实。胖娃娃个个都得有二十斤重,圆头圆脑、带着憨气,傻里傻气地看着你。”杨家埠线条简练流畅,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构图饱满,造型夸张,且多以象征、寓意和谐音等手法来表达画艺,如红袄配绿裤、鱼比娃娃大、牡丹象征富贵、玉兰象征长春、蝙蝠代表多福,瓶鞍代表平安等等。
本次实践走访,队员们来到了位于杨家埠民俗大观园开内的杨家埠年画作坊,拜访了年画传承人。实践队员们有幸亲自体验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印制过程。右手拿起把子蘸取调制好的颜料,在刻制好的木版上刷涂,随后用左手将已经固定好的纸张一侧拽平铺到木版上,将纸张与木版按压贴合,再揭开的时候,不同形状的色块就留在了纸上,与纸上已有的黑白线条契合到一起。

图一为制作年画的工具
杨家埠木版年画分钩描、刻版、印刷三道工序,初期为小案子坐印,后改为大案子站印。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画师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
刀起刀落,线条初具;白纸落下,色彩显现。灶王年画、祈福迎祥年画、辟邪保安年画……在一张张年画刻印的起落之间,藏着人们生生不息的生活信念,倏忽已然数百年。刀影飞下,墨香索饶,一代代年画人在传承中,坚守着这门技艺,杨家埠木版年画也焕发着新的活力。

图二为年画传承人正在制作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