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柳编遗韵,观今日乡村


中国共青团临沂1月16日电(通讯员 蒋孟君)1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筑梦乡村熠青春”社会实践队前往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了解柳编产业链现状,深入调查种植杞柳到编织生产、研发产品、出口贸易等各环节状况。非遗带动经济,我们一直在路上。
第一站:从一颗杞柳到满屋柳编——柳编个体户调研
山东临沭,素有“中国杞柳之乡”称号。临沭柳编是产自山东临沭县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在临沭县已有1400年的传承历史,该县植柳编柳历史最早见于1400多年前的唐朝。这里流传着“种植杞柳喜洋洋,一亩能抵三亩粮”的谚语,为了验证这一说法,实践队前往青云镇韩村一探究竟。
在韩村,田间地头种植大量杞柳,村民家中堆放着柳编成品。通过采访当地村民,实践队成员得知,不少农户靠着柳编脱贫致富奔小康,柳编产业从家家户户编柳筐的小作坊时期,逐步升级优化,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大力宣传下,柳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包括杞柳种植、产品销售、工艺升级研发、出口贸易等等,上下游齐发力,经济迅速发展,农民脸上乐开颜。接受采访的村民无不流露出对柳编的自豪感,他们对新生活富有干劲,充满奔头。
第二站:从日常用品到非遗技艺——寻访柳编工艺传承人
2021年,临沭柳编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背后离不开非遗匠人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匠心独运。实践队成员专程拜访了临沭本土柳编工艺传承人杨进邦老师,在他的工作室中,琳琅满目的柳编让成员们大开眼界,杨老师用柳编还原龙山陶鬶等当地考古出土的文物,复原鲁南地区民居场景,制作党旗等艺术品,杨老师自述,幼时伏在长辈膝上看他们编杞柳,从此痴迷于柳编技艺。作为土生土长的临沂人,制作柳编不仅怀着对非遗技术的尊重,更秉持沂蒙山人民爱党爱国的初心,不忘鲁南地区淳朴的乡风、心怀千年悠久历史的敬畏。
被问及柳编技艺现状,杨老师十分乐观:“技艺传承的背后是一代代人的坚守,我正在践行我的使命,相信小辈会从我手中接棒,继续把手艺传下去,这两年愿意学习柳编的年轻人多了,知道临沭柳编的人多起来了,我很高兴。”为了“践行使命”,杨老师热情接待前来了解柳编的团队,不定期在工作室进行公益授课,还常去乡镇、社区、中小学等居民文化活动中心教授柳编技艺。

图为实践队员拜访非遗传承人杨进邦先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蒋孟君 摄
第三站:从乡村迈向新农村——采访乡镇书记
调研的最后一站,实践队来到了青云镇镇政府,在这里见到了负责柳编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作人员。通过与他们座谈并进行采访,实践队成员对柳编产业有了更多宏观视角的新认识。目前,临沭县全县有柳编工艺品企业400余家,柳编产业从业人员近十万人,2022年实现产值40亿元。一串激动人心的数字背后,离不开政府默默的支持。工作人员介绍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往编“簸箕”、“笸箩筐”、 “升”、“箢子”的小作坊不断转型升级,发展成涉足家具、园林、装饰等多品类的大产业。部分公司通过横向扩展生产线,制作柳、藤、草、竹工艺品,关注国内外流行元素、新需求,将柳编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结合,在当地建立了规模不小的产业园。其中尤为有代表性的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柳制品供应商,产品系列多样,远销海外各国,与全球多个知名家居集团建立合作,商业版图极大。调研队员发现,临沭柳编产业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各企业在良性竞争中利用自身优势,拉动临沭经济增长。为非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交上了独树一帜的答卷。

图为实践队员在青云镇政府采访工作人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蒋孟君 摄
如今,当地开始尝试用直播带货的方式,向更多人宣传临沭优质的柳编产品,企业也时刻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初心,不断探寻柳编生产环保新业态的多种可能性。当地工作人员表示,柳编产业未来一片光明,政府和农户将会继续风雨与共,一道走在振兴路上。

 

图为实践队全体队员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蒋孟君 摄
 
时间:2024-02-08 作者:大学生联盟网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关注:
社会实践推荐
  • 红星闪耀 锡望领航—采访慰问张有峰老兵
  • “锡院学子女子第一中学行”寒假实践活动
  • 品鉴韵味古城,感受千年魅力
  • 为了更好的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4年2月7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古韵新声,格物致 ‘知’”实践队队员在山东省青岛市
  • 02-08
  • 参观宋代建筑,感受传统魅力
  •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同时深入挖掘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2024年2月8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古韵新声,格物致‘知
  • 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