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县,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曾以盐铁之利而繁荣,以“南丝绸之路”而兴盛。
与盐业发展的同时期,苹果作为外来产业开始在润盐大地崭露头角。1958年苹果引种即获得成功,1964年开始零星种植,1974年开始发展,80年代后期掀起热潮。
苹果在盐源,如鱼得水。早一批种植户发现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很适合苹果生长。于是,在产盐黄金时期,盐源的“万元户”廖召文等人开始尝试着种植苹果。“果实甜,受到市场欢迎,我从1987年就在双河乡承包了300多亩地种苹果。”
在90年代后,盐源的盐业发展开始低迷,情况越来越不容乐观。到2014年底停产,曾经辉煌一时的产盐大县从此在盐业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一个困境的出现总会迎来新的生机与希望。盐业的“危境”与苹果的“机遇”在悄无声息中交替着,蓬勃发展的“盐源苹果”似乎顺理成章地接替盐业再创辉煌的使命
至此,盐源县开始走上了苹果致富的道路。半壁山的苹果香,半个果园的苹果都满载着当地果农的希望。盐源苹果逐渐替代盐业,成为了百姓们致富“王牌”产业。
与盐源的盐一样,盐源苹果一路往南,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云南、贵州、广西等市场。由于盐源的早熟苹果比陕西等北方产区要提前成熟20天左右,可以让苹果更早抢占市场,再加上后来苹果新品种的引进、模式的改良、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等方式,盐源苹果招牌迅速打响了,最远销到了香港、缅甸、越南。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盐源儿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让盐源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县委县政府不变的初心,更是盐源发展的最大目标。
2020年,盐源代表2019年全州脱贫贫困县接受国家“脱贫摘帽”验收,顺利实现高质量脱贫。盐源辉煌脱贫成绩的背后,产业促农增收成为“脱贫攻坚”最强的底气,呈现出盐源人走向美好生活的最亮底色,而“盐源苹果”正是盐源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王牌产业”。
据悉,盐源全县贫困村苹果种植面积17860亩,涉及22个村,1488户,6472人。苹果投产面积5000亩,产值3200万元,人均纯收入2966元。苹果产业生产经营中用工带动全县苹果主产区周边和移民村贫困人口增加劳务收入1.2亿元以上。
携手相助,心连心。盐源苹果产业的发展,不仅自身积极谋篇布局,还得到援彝干部的亲情帮助。一着棋活,满盘生辉。盐源苹果就如一着活棋,在产业支撑的脱贫奔康路上,满盘生辉。
现在,一提到苹果,果农们脸上笑开了颜,只道:“树上挂的全是金果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