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三下乡实践团在新疆助力乡村振兴

“盛夏,青年学子,像石榴籽一样聚在祖国西部辽阔的土地上,在火热的基层中绽放青春之花!”
——题记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以及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3年8月6日,中国科大赴新疆考察团前往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乌鲁木齐、昌吉等城市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伍此行秉持“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思想,围绕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会等方式,对地方特色、重要产地、高标准农田、农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系列走访,旨在充分发挥当代青年的知识才干,通过深入基层,在实践中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8月7日上午,团队成员一同前往坎儿井民俗园,参观学习中国三大水利工程奇迹之一的坎儿井。这是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灌溉系统,广泛存在于新疆吐鲁番地区。它由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涝坝四部分组成。通俗来理解,“坎儿井”就是地下运河。我们都知道,新疆位于内陆地区,距海较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而且沙土较多,渗水性强,如果修在地面水则会蒸发干,不利于储水。同时,冰雪融化的水大部分都会渗入地下,这样,修建地下运河就是干旱地区储水的不二法则。通过展馆讲解员的详细解说,我们对坎儿井的修建及工作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建设坎儿井需要在高山寻找水源,然后从地面由高至底打下井口,在地下开通一条暗渠,让地下水自然地流到暗渠形成地下河,地下河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同时地面上按照一定的间隔距离打一些竖井方便取水, 这样保证了地下水不会因炎热及狂风而被蒸发或污染,流量极为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最后涝坝将水蓄起以供人使用。

当天下午,我们在吐鲁番地区深入基层,走访当地农户,了解当地瓜果的种植及销售等现状;在此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位返乡大学生,听她讲了她大学毕业坚持返乡的故事,我们深受感动,感受到青年们想要为家乡振兴做贡献的炽热与真诚。傍晚,团队一行人前往库木塔格沙漠,走访附近客栈,了解当地旅游产业。

8月8日,团队一行人从吐鲁番出发,抵达乌鲁木齐。在国际大巴扎、新疆民街及领馆巷附近,实地走访,亲身感受城市发展及其带来的辐射效应,对城市内重要产地进行了观察。此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街边购买瓜果,与当地商贩交谈,了解真实行情及乡村产品在城市的发展道路。

8月9日上午,团队一行人前往乌鲁木齐县,参观高标准农田及适应当地特色的水利设施,当地农业农村局徐全武书记、张朝晖副局长陪同。乌鲁木齐县是乌鲁木齐市的城市用水保障地,虽然地表水总量较大,但是供水需求大,因此也十分缺水。当地政府响应国家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修建高标准农田基础水利配套设施,包括三级沉沙池、多级拦污栅、加药池、并联泵站。本次参观的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点可以供给2000亩农田


8月9日下午,团队一行人前往水西沟镇大庙村,参观现代设施农业,前往平西凉村,参观当地民宿产业发展及村史馆,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金东陪同。来到大庙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整齐划一的温室大棚。大棚内,蔬菜苗绿意盎然,散发着勃勃生机,现代化的设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和先进技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全钢架结构半拱型大棚,坡度低,可防止积雪压塌且直立一侧拥有特殊的保暖材料。本村的集体经济起步较早,地理位置优渥,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大庙模式”。在平西凉村,我们参观了村史馆,看到了本村的发展史。

8月10日上午,团队一行人前往乌鲁木齐团市委参加座谈会。团市委副书记张科峰、办公室主任马成龙等参加。座谈会主要围绕西部计划、乌鲁木齐人才政策、青年学子助力乡村振兴等双方关系问题展开。座谈会结束,在高新区团委书记王小波带领下,我们前往高新区人才中心,参观Hi大楼,了解当地双招双引的政策等

8月10日下午,团队一行人来到了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调研和学习工作,农校潘新哲等领导参加。潘处长十分热情的给我们介绍了当地农业发展及学院人才培养等现状及模式;同时,介绍了因地制宜的校地合作、校校托管等特色。最后,参观校园,切身感受到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受益匪浅

“乡”约盛夏,凝心聚力助振兴。 “三下乡”社会实践已落下帷幕,但积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却将永远延续。少有担当多壮志,青春聚力正当时。在本次实践中,队员们深切地体会到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一代的力量,青年一代的朝气、才气、正气已然汇聚成吹拂广袤乡村大地的浩瀚新风,“像石榴籽一样团结在一起”,他们坚定信念,将积极投身于祖国需要的地方,不负青春、不负国家,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3-08-31 作者:李孟珈、邱威 来源:中国科大赴新疆乡村振兴考察团 关注:
社会实践推荐
  • 乡村振兴促进团新闻稿
  • 近日,我们公司收到了一份来自大学生乡村振兴促进团的新闻稿。该团队由本地大学生组成,他们深入乡村,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乡村发展注
  • 08-31
  • 传承前辈精神 唱响当代决心
  • 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学生以老少对话传承五老精神为主题,开展了制作《读懂中国》视频的暑期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每一个团体成员都被前辈
  • 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