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阵茶香,声声铜鼓”——实践队走近贞丰县对门山村

       “东风吹进对门山,惠贞携手共发展”8月30日,乡途未来——贵州大学助力乡村振兴行动队来到了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对门山村位于龙场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3.6公里,距县城17公里。
       作为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对门山村目前已申报成为全州首批乡村振兴州级试点之一。对门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张钰(贵州大学教授)同实践队队员们讲到:“未来,对门山村将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图 全国文明村镇对门山村(陆一鸣 摄)

       对门山村种植有4500余亩的黄金芽,黄金芽为黄化绿茶,其富含人体所需氨基酸且氨基酸含量高于普通茶叶一倍,乃为茶中上品。随着现代培育技术的革新,对门山村在培育高质量白茶上苦下功夫,在政府部门及相关政策的帮助下对门山村目前拥有专门的茶叶交易平台及四套冷藏设备。2021年对门山村生产的“贞兮白茶”参加世界茶联合会举办的第13届国际名茶节获“金奖”;2022年参加全国“中绿杯”比赛再获金奖。茶园里,金黄色的黄金芽和嫩绿的白茶交相辉映,放眼望去,长势喜人的黄金芽好似给茶园镀上熠熠金光。

                                                                      图 对门山村种植的黄金芽(陆一鸣 摄)

       在对门山村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写着这样一句话,“青山绿水黄金叶,鼓声余韵对门山”。对门山村不仅拥有甘甜细腻的黄金芽,还有着悠久人文历史。据历史学家考证,对门山余氏家族为蒙古族铁木健之后,于清朝中期迁入龙场境内,迄今已二百八十余年。
       铁木健(铁木真后人)曾被忽必烈谪到南方湖广麻城,其有九子一女。1351麻城遭受红巾军的强烈攻击,面对强大的红巾军“九子一女”无力抗衡,遂西逃入川。在逃到四川泸州凤锦桥时,十兄妹商议改名换姓,隐瞒蒙人身份,散居各地生存。原议定改铁为金,但由于妹婿姓金,同时金与铁相似,便决定去掉金字的最后一横,姓余,永远不改。而对门山余氏家族属秀一祖公后裔,秀一系铁木健之长子。传说秀一公有七个儿子,七子分居三住地,为便于日后相认,以一具白牛角和一面铜鼓进行分割为记。当时将牛角分成六块,前六个儿子各得一块,最小的一个儿子分得铜鼓。其后代将铜鼓代代相传,如今铜鼓保存在贞丰龙场对门山村村使馆中。

                                                             图 铜鼓(陆一鸣 摄)

       对门山铜鼓十二调(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被誉为“铜鼓音乐的活化石”。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在历任贵州大学派出的驻村第一书记的共同努力下,对门山村充分发挥铜鼓文化的带头作用,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对门山村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与茶产业结合,不仅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收益,同时还激发了村民内在的民族认同感,在加强品牌效应的同时更能打开茶产业的外销量,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图 实践队员和谢勇书记、张钰书记在茶园合影(陆一鸣 摄)
 
时间:2023-08-31 作者:王煜灵 来源:乡途未来——贵州大学助力乡村振兴行动队 关注:
社会实践推荐
  • 乡村振兴促进团新闻稿
  • 近日,我们公司收到了一份来自大学生乡村振兴促进团的新闻稿。该团队由本地大学生组成,他们深入乡村,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乡村发展注
  • 08-31
  • 传承前辈精神 唱响当代决心
  • 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学生以老少对话传承五老精神为主题,开展了制作《读懂中国》视频的暑期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每一个团体成员都被前辈
  • 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