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鹤壁泥塑,感受非遗魅力
外语学院寻遗守义队
7月27日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河南省鹤壁市浚县西杨玘屯村,来感受非遗文化以及泥塑的传承和发展。泥塑又名泥彩塑,产于河南浚县。我们此行来了解泥塑的制作和来源,并讨论如何传承宣传泥塑,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
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西杨玘屯村,上到80岁的老人下到五六岁的孩子,家家户户、每一个人都会做“泥咕咕”,全村六成的村民从事泥咕咕的创作、生产、销售,被誉为“中国第一泥塑村”。在这个村子里我们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泥咕咕”的代表性传承人宋楷战先生,近年来,宋楷战与大学进行合作致,让专家学者、高校学生走进村里,把泥咕咕带进大学讲堂,组织泥咕咕技能大赛,向年轻人宣传泥咕咕文化,做到了学院艺术与民间美术的深度融合。泥咕咕还跟着中国孔子学院走出国门大放异彩。据《资治通鉴》载,隋末农民起义军与隋军争夺黎阳仓(当时浚县称黎阳),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有一员叫杨圯的大将在此屯兵,得杨圯屯村名。当时军中有一些士兵会捏泥人,为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和战马,他们用当地的胶泥捏塑泥人、泥马。后来军队中一些人员就地安置,这门手艺便流传下来。浚县泥塑形体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泥咕咕”。黎阳镇杨圯屯是泥咕咕的主要产地。
浚县泥咕咕的基本内容有人物、动物、飞禽三大种类一百多个品种。其制作工具很简单,主要是
塑型的
竹筒和竹棍,制作者利用这些器具,经过和水、捶制等工序,将当地的
黄胶泥塑成作品,然后蘸上
松香(现改为墨汁)、洋颜色(现改为
水粉颜料)、用自制的麻笔(现改为毛笔)在塑型坯上涂绘,多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再以红、黄、蓝、绿等比较鲜艳的颜色绘出各种图案,与黑底形成强烈的对比,再用清漆罩上一层,放入高与宽约一米左右的砖砌小土窑焙烧。
通过此行我们了解了不少文化知识,也亲眼见证了泥塑的制作过程,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