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师学子三下乡:传承非遗文化,助力凤翔泥塑

大美非遗:生生不息的凤翔泥塑
导语:积极响应“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推进乡村振兴,由咸阳师范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组织的“泥塑调研队”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开启7月8日到7月11日的凤翔泥塑实地调研和实践活动。
7月8日,泥塑调研队到达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参观并拜访凤翔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胡新明父子,并对胡新明进行访谈,他们拿出自己的作品,向调研队展示了泥塑艺术的魅力。在这些作品中,调研队看到了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即通过象征、谐音、隐喻等方式,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吉祥寓意融入泥塑作品,深入了解凤翔泥塑的历史发展、文化内涵和制作工序。

凤翔泥塑的造型独特且夸张,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艺人们以熟练的手法,将各种纹饰融入作品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这些纹饰包括太极、莲花、牡丹、海棠以及云纹等,它们既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又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祝愿。在色彩方面,凤翔泥塑以其浓厚鲜艳的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鲜艳的色彩被巧妙地搭配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鲜明的视觉效果。这些色彩不仅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也蕴含着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
通过和当地艺人的交谈,调研队得知在凤翔泥塑制作当中泥土选取十分重要,根据凤翔泥塑传承人胡锦伟所说,调研队得知:泥土需选取当地黏性较强的黄土,再经过一系列筛选、浸泡、搅拌、捶打、塑型、阴干等多道工序,其中还要加入一些纤维制品与泥土混合,最终制作出造型各异的泥塑作品。

凤翔泥塑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了凤翔地区的文化象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凤翔泥塑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一些泥塑艺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作品中,使凤翔泥塑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凤翔泥塑,当地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当地组织泥塑艺人成立协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艺人收徒传艺。同时,还在学校开设泥塑课程,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和喜爱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此次实地考察,让调研队对凤翔泥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凤翔泥塑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继续传承发扬,为更多的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熏陶。 调研队在当地实践时,通过发放凤翔泥塑为主题的调查问卷来优先统计当地人们对泥塑的熟知度、满意度、认可度;同时,调研队同学深入本地学校,与中小学校内社团积极沟通,就“泥塑制作”作为社团活动交换意见。

调研发现,胡新明工作室正在积极筹备“泥塑体验活动中心”;这与调研队本次活动“泥塑推广-助力乡村振兴”不谋而合,调研队目标把泥塑通过线上活动等方式传播,正需要这样的“体验中心”,不仅是给泥塑推广提供了便利环境,并且对前来的游客而言可以亲自体验一番泥塑制作的快乐,让此次旅途,乐此不疲。在此之后,调研队同学了解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凤翔泥塑的发展布局和有关泥塑的传承保护问题,并与传承人一同体验了凤翔泥塑的制作流程。在对当地政府如何协调帮助凤翔泥塑发展的问题阐述时,胡锦伟这样说:当地政府队凤翔泥塑支持力度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大力宣传、积极协调各地展会以及资金扶持。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短暂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经历了4天的实地参观学习,泥塑调研队同学们收获颇丰,深刻领会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应践行“二十大”会议精神,为乡村振兴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同时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给予了泥塑调研队同学许许多多的实践经验和方法,从中领悟到了好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对凤翔泥塑有了更新的认识,由原来的喜欢上升到了崇拜,崇拜匠人精神、崇拜非遗魅力、崇拜凤翔泥塑生生不息,未来与“泥”一起加油!

 
 
时间:2023-08-23 作者:张泾阳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关注:
社会实践推荐
  • 寿县文化绽光芒 红色精神永不凋
  • 7月30日滁州学院赴寿县小分队前往寿县开展主题为“探寻寿县文化”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对楚文化的历史起源,文化内涵及发展现状进行
  • 08-23
  • 用心奉献 履行致远 点亮桑榆晚天
  • 用心奉献 履行致远 点亮桑榆晚天
  • “很多电器出了点‘小毛病’,老年人怀旧又不舍得扔掉,这些电器闲置了还蛮可惜的,我们这个活动一直开展下去,不仅能便利居民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