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奏推普方言乐音,共铸团结振兴美玉在齐心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促进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的背景下,2023年7月19日-7月21日,西安外国语大学欧洲学院“推普方言共奏神州音,民族团结共铸华夏情”暑期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深入调查了当地的方言与普通话使用情况,切实感受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鹤峰县境内,神秘幽静的峻岭耸立,其间依偎着清澈如明镜的湖水。坦荡如砥的峡谷,建构起了土家族人独立自强而朴实热情的品格。目前,借助于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和互联网普及,普通话已经走入鹤峰县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构筑,却也使许多青年人不再熟悉哺育这个民族久存的乡音,以土家族方言为载体的文化面临新的挑战。

图为鹤峰县峡谷风景
驶过葱茏树林相伴的乡道,我们来到了鹤峰县文化馆,通过与柳子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熊晓华老师的交流,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当地质朴而纯粹的生活,体会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体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热爱。柳子戏,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更是土家族人数百年来的文化凝结与精神载体。对于少数民族方言来说,戏曲无疑是一种最为鲜活的传承方式。遗憾的是,随着时代进步,艺术形式日益丰富,在新兴音乐形式的冲击之下,柳子戏悠扬的曲调,已经难以在舞台上再次唱起。我们期望,能够通过将方言传承与以普通话为载体的文化结合,借助互联网平台,使柳子戏能够唱响于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广大的人群都能欣赏这来自于峡谷深处,激荡着民族自豪感的豪放之乐声。

图为鹤峰民歌集
盛夏,鹤峰的天空总是呈现出澄澈纯净的蓝色,绵软的云嵌于其中。眼前是纵横的沟壑,壁立千仞,深远难测。连绵起伏的峡谷中,零星分布着几户人家,远远望去好似幽绿色的丝缎上点缀的白玉。在这里,我听到了一句句陌生却又热情的方言祝福,也听到了许多生涩结巴的“欢迎”(普通话)。短短三天,我领略了鹤峰鬼斧神工的自然风景,品尝了凝结土家族独特悠远历史的特色美食,更感受了土家族人淳朴勤劳的生活态度。
对于土家族人来说,方言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语言形式,更是数百年来的文化凝结与精神载体。方言是一个民族久传不绝的精魂,是一个民族生存繁荣的标志,是一个民族悲欢岁月的见证。经过数百年延续的土家族方言,与人相依相存,血脉相通,成为恩施土家族兴盛发展的一个历史缩影。随着普通话的传播,恩施大山中也激荡出了更丰富的声音。少数民族方言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与恩施的峻岭璧泉一样,是一张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片,并日益与普通话一起萦绕出凝结在土家族人心头的发展绝唱。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土壤,是民族自豪的源泉。在多民族的背景下,鹤峰县碰撞出多种灿烂的文化,并在交流中成为民族团结的沃土。在普通话和方言的共同维系下,各民族共同开垦这片土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走向了共同发展的未来。鹤峰如同一块晶莹无暇的碧玉,由当地的少数民族经过数百年的辛勤雕琢和坚定传承凝练而成。这块碧玉,也将在更广泛的交流中焕发出亘久不灭的光辉与活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鹤峰县村民合影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数峰着雨。”土家族人骨子里的坚韧挺起了巍峨入云的山峰,血液里的纯粹流出了静影沉壁的湖泊。在这里,历史与现实激荡,康庄大道与清幽乡路交错,代表少数民族品格的方言与象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普通话并行,共同构筑了发展的鹤峰,团结的鹤峰,振兴的鹤峰。作为青年人,我们更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探究推普与方言保护共行的和谐新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发挥青年的生力军作用,为助力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搭建一座稳固的桥梁。我们相信,明日之鹤峰,既有悠扬的乡音民戏袅袅飘荡,也将伴着普通话流出滔滔江水;既坚守土家族人的质朴,也涵衍着中华民族的自豪。明日之鹤峰,定将成为一块更加璀璨剔透的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