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沁于心,薪火永相传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四只耳朵”青年推普团大白邑小分队于7月17日至23日深入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大白邑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志愿者们课程设计合理,实施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普通话教学实践活动。

(一)听古道声音,弘马帮文化
       7月17日,玉溪师范学院"四只耳朵"青年推普团到达实践地点——峨山彝族自治县大白邑社区。为了让推普团能深入了解马帮文化,当地干部矣迪带领初到的我们参观此地的文化馆——马帮文化展示馆,她向志愿者们一一介绍了历史物件的名称和用途,并将蕴藏在其后的故事娓娓道来。矣迪为实践团成员详细地介绍了文化展示馆的建立过程,它承载着这几百年来峨山这片土地上所有有关于马帮文化的故事与展品,记录着一代又一代“锅头”和他带领的马队的传奇故事。马帮文化的宣传得益于马帮文化展示馆的建立,在后续的建设中,需保护马帮遗物,提升马帮文化知名度,弘扬马帮奋斗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志愿们参观马帮文化馆)
(二)共学红色文化,赓续文明华章
        推普团开展了朗颂课程,因为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所以志愿者选择了《红旗颂》来作为教学内容。它是一首以歌颂红旗、表达对祖国和党的无限热爱之情为主题的诗歌。老师通过停顿、重音、语速、情感等教学,让诗歌在声音中绽放。用声音传递感情,培养了小朋友们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提升了小朋友们学习普通话的信心,激发了学习普通话的兴趣。紧接着进行了书法课的学习,通过文字小游戏寓教于乐,带领小朋友们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让小朋友们在汉字的一撇一捺中感受笔底乾坤,书写方正人生。通过书法课堂活动,可以锻炼孩子们写好书法能力,提升写作技巧,让孩子们收获颇丰!
(图为志愿者指导小朋友写毛笔字)
       为纪念聂耳先生111周年诞辰,推普团开展了"聂耳与国歌故事"小课堂,和小朋友们一起了解学习人民音乐家聂耳先生的精神和故事。课堂又分为"缅怀历史英雄,发掘故乡人物"、"以先生之歌、诠释我们的爱"两个部分,分别介绍了玉溪市的英雄人物——聂耳和唐淮源。课堂最后,推普团与小朋友们合唱聂耳的歌曲——《卖报歌》。此次“学聂耳,唱国歌”的精彩课程,让小朋友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聂耳先生的精神,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聂耳先生的敬仰和爱。
 (图为课后小朋友们分享心中的红色英雄)
(三)大手牵小手,美育沁入心
       为培养孩子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志愿者带领小朋友们进行了"推广普通话"的海报制作活动,活动形式为小组合作,大朋友和小朋友们利用卡纸、彩笔、胶带、美工刀等工具,绘出了心中五彩梦,不仅让小朋友们深刻了解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还加强了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
(图为志愿者携小朋友们共绘海报中)
(图为小朋友们的海报成果展示)
        除了海报绘画课程,志愿者们还“携手”当地回族小学生用普通话深情演绎了经典儿歌《虫儿飞》,在歌曲的演唱中,小朋友们纯真而干净的声音,让人的心灵直达天籁的境界,空灵、洁净,让人直达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依赖的最初境地。小朋友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歌曲中所传递的爱和美好,进而提高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和关注。同时还能在娱乐性课程中学习普通话,并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从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在课堂活动中,培养了小朋友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升了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增强了孩子们对音乐掌握的自信心。
(图为志愿者携小朋友们学习歌曲)
      “讲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是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在近年来的社会实践中,文学院学子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并根据小朋友的心理、年龄特点,合理设计了教学方法,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对普通话进行了有效的推广,帮助小朋友们体会到讲好普通话的重要性,领悟了中国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树立起他们写好中国字,说好普通话的信心。
时间:2023-08-19 作者:罗尚薇 阮楠 陈改芬 来源: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四只耳朵”大白邑推普团 关注:
社会实践推荐
  • 巢院学子三下乡:孝老敬老,爱暖空屋
  • 巢院学子三下乡:关爱空巢老人,传递暖心力量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实践创新,助力未来”老挝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实践创新,助力未来”老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