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青春汗水润乡土

七月的武隆山区,晨雾还未散尽时,何家村的石板路上已响起我们的脚步声。作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仡乡燃星火・青耘何家村"实践团的一员,这七天的经历像一粒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让我真正懂得"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初到何家村时,仡佬族老乡家房梁上悬挂的蜡染布让我驻足。那些靛蓝色的纹样里藏着民族的记忆,却因缺乏传承面临断代。我们跟着72岁的王奶奶学蜡刀勾勒,用镜头记录下"点蜡、染色、脱蜡"的全过程。当数字档案里存下第一份完整的蜡染技艺视频时,奶奶布满老茧的手抚过手机屏幕,眼里的光让我明白:文化传承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让老手艺在新时代活下来。
 
在村办公室整理党员资料的午后,驻村李书记的记事本让我动容。"3月帮张叔申请危房改造""5月协调水管维修",密密麻麻的字迹里没有豪言壮语,却写满"为民办实事"的初心。我们走访的五户空巢老人中,独居的陈爷爷指着墙上的全家福念叨:"孙子在城里上大学,你们来就像亲人来了。"那天我们帮老人打扫完院子,他非要把晒好的红苕干塞给我们,那甜味至今留在舌尖。
 
最难忘的是第四天的助农直播。当镜头对着竹筛里金灿灿的红苕粉,队员小陈用方言讲解"三蒸三晒"的工艺时,屏幕上不断跳动的订单让老乡们笑开了花。收工时,村主任说:"你们这些娃娃,把土货变成了俏货!"傍晚的乡村清洁行动中,孩子们跟着我们捡垃圾,还奶声奶气地念着刚学的环保口诀,原来文明的种子真能这样悄悄播撒。
 
离别前夜的文艺汇演上,村民们和我们一起唱红歌、跳民族舞。当我们演绎的党政主题小品落幕时,台下掌声雷动。那一刻我突然懂得,基层不是遥远的名词,而是需要用脚步丈量的土地;乡村振兴不是宏大的概念,而是无数具体的行动——可能是一堂普法课,一次支教辅导,或是帮老乡卖出一斤红苕粉。
 
回校后整理相册,镜头里的何家村有着最动人的模样:蜡染布在风中舒展,红苕粉晾晒成金色的海,老人的皱纹里盛着笑意。这场实践让我明白,大学生的青春不该只在教室与图书馆,更该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那些在何家村流下的汗水,已化作照亮前路的星火。如果你问我三下乡的意义是什么?我会说,是让我们在最质朴的土地上,读懂中国的根基;是让青春在服务人民中,绽放最绚丽的光彩。期待更多同龄人背起行囊,让青春之花绽放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用我们的双手,共同编织新时代的乡土华章。
来源:袁志瑞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新闻推荐
  • 青春汗水润乡土
  • 这是一篇关于我体验的社会实践活动手记。文章记述了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实践团在何家村的三下乡经历,包括传承蜡染技艺、助农直播等活动,
  • 08-20
  • 青春助力乡村兴,实践赋能暖民心
  • 为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青春有为”振兴实践团的志愿者们远赴封丘县黄陵镇旧黄陵村和延津县丰庄镇秦庄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
  • 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