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铁轨延伸处,青春接力时

(通讯员 吴鑫)七月的风掠过老营陵园的松柏,带来远山的回响,也吹动着“铁脉薪传铁道兵宣传队”队员们年轻的衣角。两次踏入这片静谧之地,从触摸冰冷的墓碑到读懂滚烫的灵魂,他们在202座墓碑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7月1日的正午,阳光正烈。18米高的纪念碑如利剑般刺破苍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在烈日下熠熠生辉,刺得人眼睛发疼。队员们站在沿陵园轴线延伸的202座黑色墓碑前,指尖轻轻拂过碑座上的铁轨浮雕,粗糙的纹路仿佛带着温度,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像极了老兵手上厚厚的老茧。

 

“黄利启,32岁;曾明坤,22岁……”队员们拿出笔记本,一笔一划抄录着纪念碑背面的烈士姓名。这些名字,有的和队员们年纪相仿,青春的气息仿佛还未散去,却已永远定格在墓碑上。带队老师望着这一幕,轻声感叹:“课本里的‘奉献’是个名词,可在这里,它是用青春书写的动词,每一笔都重若千钧。”

 

5天后的清晨,还是这支队伍,再次走进老营陵园。松柏依旧苍翠,只是队员们的心境已然不同。陵园的太燕主任站在墓碑旁,讲述着那些教科书上找不到的细节:战士们徒手开凿山石时崩裂的指甲,洪水来袭时纵身跃入激流抢修铁路的决绝,还有隧道塌方瞬间被永远封存的年轻生命……

 

“原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誓言,是用血肉之躯写成的!”一位队员喃喃自语,声音里满是震撼。大家手捧鲜花,缓缓放在墓碑前,花朵上的露珠在晨光中闪烁,像是先辈们未曾干涸的汗水。

 

队长徐竟超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一张是泛黄的绿皮火车老照片,另一张是如今亮白的轻轨列车,两张照片里的铁轨在画面中交汇。“第一次来,我们记住了牺牲;第二次来,我们读懂了为什么而牺牲。”他指着照片,眼里闪着光,“你看,这铁轨交汇的瞬间,就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是我们对先辈的守望,也是精神的传承。”

 

离开陵园时,松涛阵阵,像是先辈们的低语。队员们心里早已种下一颗种子,他们开通了宣传平台,要把这些铁道兵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在他们看来,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精神的接力。

 

铁轨在崇山峻岭间蜿蜒,一头连着尘封的过往,一头通向崭新的未来。老营陵园里的202座墓碑,是青春的刻度,更是精神的路标。“铁脉薪传”的队员们知道,这场跨越时空的接力赛没有终点,就像铁道兵的精神,会沿着不断延伸的铁轨,在新时代的土地上,继续“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永远传递下去。

作者:吴鑫 来源:铁脉薪传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7-2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新闻推荐
  • 新时代科技小先锋|南京特师微光筑梦暑期支教团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