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传承敦煌文化,数字文创传播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敦煌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既有岁月沧桑的容颜,也从不缺乏激情迸发的活力。
7月10日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科技赋能传承敦煌文化,数字文创传播中国精神”定向实践队赴敦煌进行为期六天的社会实践。
 
(一)调研和采访游客对莫高窟和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认识
7月12日,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定向实践队成员前住莫高窟景区进行参观和调研,参观完洞窟之后,为了调查游客们对于莫高窟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认识层面,6名实践队成员分组合作,双线进行分发调查问卷和采访两项任务。
为了保证采集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普遍性,实践队员尽可能的将调查对象区分为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游客,在景区各处不定点的随机发放调查问卷。
实践队员分发调查问卷的对象,有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即将迈入高三生活的高中生及前来研学的大学生,有中老年旅游团,也有以家庭为单位前来观光的游客……
在分发过程中,实践队员屡屡碰壁,但面对挫败,他们毫不气馁,越挫越勇,最后成功邀请到大约600名游客填写调查问卷。在分发调查问卷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与游客进行交谈并向他们普及文物数字化保护的相关知识,收获颇丰。
景区随机采访的过程也是在磕磕绊绊中进行的,经过努力,实践队员成功采访到三十多位游客。在采访过程中,英语较好的丁嘉诺同学向一名来自英国的医生进行采访,与此同时另一位实践队员结合壁画内容向该游客普及了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知识。
(二)开展文物数字化保护实践
7月10日,“樊锦诗星”命名仪式在敦煌研究院举行,以表彰樊锦诗先生为中国石窟考古与保护作出的重大贡献,她组织构建的“数字敦煌”和综合保护体系,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范例。
那么什么是数字敦煌?如何对敦煌进行数字化保护?队员们了解到,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包括数字化采集、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场景构建三个方面。“数字敦煌”是一项关于敦煌石窟数字化虚拟保护的重大工程,由敦煌研究院开创,现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典范。主要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现实三部分,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使敦煌石窟这一著名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得到永续利用,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人们的游览、观赏、研究等不同方面需求。
7月13日,实践队队员前往榆林石窟数字化操作现场,探寻数字化操作过程,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字化的魅力。在榆林石窟的研究人员带领下,实践队员在榆林石窟39窟参观了工作人员进行二维数据采集。
榆林石窟39窟壁画极具代表性,在艺术以及文化遗产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所以通常不对外开放。但出于实践队实践方向以及它是实践期间唯一正在进行数据采集的石窟两个方面的考量,在指导老师与研究所老师的帮助下,实践成员最终争取到一睹39窟的真容的机会,亲身体验,观看数据采集过程。
通过采访现场工作人员,实践队员了解到,由于光线折射,镜头采集边缘失真等问题,二维数据采集需要通过无数次参数调试,直到达到采集标准(图片清晰度,光线,色温),并且为了方便后续拼接、调节,需要采集几千张图片,并设置了严格的重叠部分要求。因此对摄像机的滑动距离有严格的要求,工作人员所使用的轨道便是用来控制滑动距离,轨道上的红线便是画定的滑动距离。在采集完数据之后,需要立刻对数据采集的图片进行一个粗略的拼接,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边缘部分采集到数据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是为了将采集数据与现场进行比对,是否有明显的差距。
当天,实践队员们还非常幸运地聆听了90岁高龄的李正宇先生的讲座,了解了榆林石窟的形成原因与历史背景。何谓敦煌,“敦,大也;煌,盛也;”这是今人给出的解释,但通过李正宇教授的讲解,在西晋以前由于发音问题,古人“敦薨”和“敦煌”不分,均念为“敦薨”,张骞出使西域由于避讳,才将“敦薨”改为“敦煌”。
7月14日,实践队员前往敦煌研究院,探寻数据处理的过程,并亲自动手实践。实践队员首先与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所陆老师进行了座谈,了解敦煌数字化现状。
实践队员了解到,数字化的目的为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在气候、地质地貌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敦煌壁画已变得百孔千疮,尽管在研究人员的抢救下,壁画的损害得到遏制,但是石窟盐析结晶,沙尘暴、盐碱、雨水带来的自然损害无法避免,敦煌数字化应运而生。敦煌数字化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果,莫高窟数字化已基本完成,榆林石窟数字化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截至目前,已在国内外开办敦煌数字化展览千余次,包括西安、北京、上海、中央党校、美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地,与多国进行交流合作,包括俄罗斯西北大学、美国布莱恩科大学等等,数字化成果丰富。
随后,实践队员在数字化研究所年海丽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数据处理,所有实践队员全部上机实践,对示范壁画进行拼接处理,初步掌握了相应技术。
了解敦煌数字化的现状和动手实践之后,实践队员们进行了认真的探讨,队员史斓琦反思发问,我们能做些什么?如何更好地保护敦煌石窟?如何利用学科优势为敦煌数字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电子信息专业的实践队员杨靖婷提出设想,是否可以设计程序芯片,自动控制轨道滑动距离以提高精确度?面对三维扫描精确度不高的问题,是否可以改进技术,提高精确度……
通过本次实践,实践队员深刻认识到了敦煌数字化的必要性与重大意义,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也急需社会大众的关注与重视。由于敦煌文物的特殊性以及其在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需慎之又慎地对待敦煌文物。如何更好地保护敦煌文化,如何提高数字化技术,是我们当代青年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肩负的责任。
 
 
时间:2023-08-27 作者:杨靖婷 史斓琦 来源: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敦煌定向实践队 关注:
大学生新闻推荐
  • 广工余泽权校友——返乡创业的生动实践者
  • 能源一班“关爱服务团”暑假社会实践——关爱服务社区
  • 社区法治调研行,法治情况全了解
  • 社区法治调研行,法治情况全了解
  • 为进一步了解社区普法情况与群众法治意识,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韧心队开展社区法治状况调查,不同地区的社会实践队员在自己的社区内发放
  • 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