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青春逐浪:大学生如何接好红色水利精神的 “接力棒”

  青春逐浪:大学生如何接好红色水利精神的“接力棒”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红色水利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照片,也不是思政课上的黑体字,而是能指导学业、照亮未来的“灯塔”——是考研失利时的“再坚持一下”,是专业课攻坚时的“找方法不蛮干”,是毕业选择时的“到基层去”。当青春遇上红色水利精神,就能在新时代的“水利赛道”上,跑出属于年轻人的“加速度”。
  一、先弄明白:红色水利精神到底“能给大学生什么”?
  要谈传承,得先让大学生知道:这精神不是“老祖宗的旧事”,而是能解决自己成长困惑的“实用指南”。红色水利精神的核心,藏在三个“关键词”里,每个词都能帮大学生破局。
  (一)关键词1:艰苦奋斗——解“怕难”的困
  红色水利史上,“难”是常态,但“闯过去”是答案。1958年韶山灌区开工,数万建设者没有大型机械,靠扁担挑土、钢钎凿石,每天工作12小时,手上的泡破了又起,却没人退缩,最终挖出2400多公里的“人工银河”;1960年红旗渠建设,青年突击队在零下15度的寒冬里,用冻裂的手凿岩,饿了就啃掺着野菜的窝头,花11个月打通了300多米长的青年洞。
  这股“不怕难、能吃苦”的劲,刚好能解大学生的“怕难症”。
  面对考研/考公的压力:就像建设者凿山,一次考不上就再试一次,把“错题本”当“钢钎”,把“知识点”当“岩石”,一点点啃硬骨头。
  面对实习中的挫败:就像灌区建设者处理管涌,遇到问题不慌,查资料、问前辈,直到找到解决办法。
  去年,一名水利专业学生备战考研时,连续两次模拟考成绩都不理想,一度想放弃。直到他去红旗渠实践,听老技术员讲“青年洞凿了11个月,没一个人中途退出”,突然醒悟:“他们凿山都能坚持,我备考这点苦算啥?”后来他调整复习计划,每天多学2小时,最终考上了目标院校的水利工程研究生。“是‘艰苦奋斗’这四个字,给了我撑下去的底气。”
  (二)关键词2:科学求实——破“蛮干”的局
  红色水利精神从不是“光靠力气拼”,而是“靠脑子干”。韶山灌区建设时,工程师们发现传统渡槽容易漏水,没有盲目返工,而是反复做模型试验,最终发明“空腹式渡槽”,既省材料又抗水流冲击;三峡工程前期论证,数百位专家花了10年时间,做了上百次地质、水文试验,才确定大坝选址和设计方案——这就是“科学求实”:不蛮干、不瞎干,靠数据说话,靠方法取胜。
  这股“讲科学、找方法”的劲,能帮大学生避开“蛮干陷阱”。
  面对专业课难题:比如学《水利工程施工》时,不是死记公式,而是结合案例理解原理,像工程师做试验那样,找规律、找逻辑。
  面对实践项目:比如做“节水装置设计”,不是拍脑袋想方案,而是先调研用水情况,再画图、做模型,反复测试改进。
  (三)关键词3:无私奉献——明“选择”的路
  红色水利精神的底色,是“顾大局、肯付出”。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时,30万移民为了国家工程,主动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有人把红木家具捐给村里的小学,有人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农村安置,只留下一句“国家需要,我们就走”;红旗渠修了10年,沿线群众自带干粮上工地,没有一个人计较报酬,有人说“渠修好了,子孙后代都能受益,值”。
  这股“舍小我、为大我”的劲,能帮大学生在人生选择时“不迷茫”。
  面对毕业去向:是去大城市当“打工人”,还是去基层搞水利?红色水利人的选择,能给出另一种答案。
  面对志愿活动: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是主动参与“节水宣传”“水利扶贫”?奉献精神能照亮方向。
  去年毕业的一名水利专业学生,放弃了一线城市设计院的高薪offer,选择去新疆某县水利局工作,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去之前,我看了新安江移民的故事,他们能为国家搬家园,我为什么不能去基层做实事?”现在,他每天跑村入户,帮村民检修水管、宣传节水知识,当地村民都叫他“小水利”。“虽然条件苦点,但看到村民喝上干净水的笑容,就觉得值。”
  二、找对方法:大学生传承红色水利精神的“四条路径”
  传承不是“喊口号”,得有具体的做法,让大学生能参与、能实践、能成长。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园到社会,有四条实实在在的路。
  (一)路径1:把红色水利精神“融进课堂”——让知识有“温度”
  传统的水利专业课,容易“重理论、轻精神”;思政课又容易“重口号、轻实践”。把两者结合,让课堂变成传承精神的“第一阵地”。
  “专业课+红色案例”双结合:不少高校在水利课程中,专门开设“红色水利专题”。老师不讲枯燥的年代和数据,而是讲“韶山灌区的钢钎”“红旗渠的铁锤”这些具体故事:“当年工程师没有计算机,靠算盘算流量;建设者没有防晒霜,靠草帽遮太阳,但他们建成的工程,至今还在造福百姓。”课后,老师让学生分组调研“家乡的红色水利工程”,有学生调研了家乡的“抗日水库”,发现当年百姓为了保护水库不被日军破坏,连夜用泥土掩盖闸门——这些故事让学生明白,水利不仅是技术,更是责任。
  “思政课+水利实践”深融合:部分高校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会组织学生去校园附近的红色水利设施实践,比如上世纪50年代群众自发修建的防洪灌溉坝。学生们跟着老村民清理坝体的杂草,听他们讲“当年男女老少齐上阵,白天修坝、晚上打手电加班”的故事。实践结束后,学生们要写“精神感悟”,有学生写道:“以前觉得‘奉献’很远,现在知道,它藏在老一辈修坝的汗水里,也该藏在我们学习的劲头里。”
  这样的课堂,让知识不再是“纸上的字”,而是“心里的劲”——学生学的不仅是水利技术,更是技术背后的精神。
  (二)路径2:用红色水利精神“建强社团”——让校园有“热度”
  大学生爱热闹、爱创造,社团是他们传承精神的“舞台”。把红色水利元素装进社团活动,能让精神变成“校园潮事”。
  “技术型社团”搞创新:多所高校的水利创新类社团,每年会举办“红色水利装置设计大赛”。学生们要结合红色水利精神,设计实用的水利装置。去年,有团队设计了“便携式管涌检测仪”,灵感来自红旗渠建设者“用耳朵听漏水声”的土方法——他们在检测仪里加了声呐传感器,还做了复古的“铁锤造型”外壳,象征“红旗渠精神”。这个设计不仅获了奖,还被当地水利局借去试用。“我们想让技术带上精神的‘魂’,这样的创新才有意义。”团队成员说。
  “文化型社团”做传播:不少高校的红色宣讲类社团,会专门培养“水利宣讲员”。宣讲员们不背枯燥的稿子,而是用“情景剧”“快板书”这些年轻人喜欢的形式,讲红色水利故事。他们编的快板书《红旗渠赞歌》里有这样一段:“青年洞,真叫险,悬崖峭壁往上攀;钢钎凿,铁锤砸,汗水往下滴成花;不叫苦,不喊累,只为后代不受罪。”宣讲团不仅在校园演,还去周边中小学巡演,有小学生听完问:“哥哥姐姐,我以后能去红旗渠凿石头吗?”——这就是传播的力量。
  “志愿型社团”做服务:很多高校的节水志愿类社团,会把红色水利精神融入日常服务。他们在校园里搞“节水宣传周”,摆展台、发传单,还带着“红旗渠节水故事手册”去宿舍宣讲:“当年红旗渠缺水,建设者们喝雨水、省着用,现在我们有自来水,但也不能浪费。”志愿队还帮学校检修漏水的水龙头,去年有社团一年帮学校节约了5000吨水。“传承精神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关一个水龙头,就是传承‘节水’的劲。”志愿队队长说。
  社团让传承从“被动听”变成“主动做”,让红色水利精神成为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三)路径3:靠红色水利精神“扎根实践”——让青春有“深度”
  纸上得来终觉浅,让学生去红色水利遗址实地实践,比课堂更有冲击力。亲身摸一摸当年的钢钎、走一走前辈修的渠道,精神会“刻”进心里。
  “遗址调研”摸历史:每年暑假,多所高校会组织“红色水利调研队”,带学生去韶山灌区、红旗渠、新安江水电站等红色水利遗址。学生们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带着任务调研:在韶山灌区,测量渡槽尺寸、记录当年建设技术;在新安江水电站,采访移民后代、收集“竹筐里的移民故事”。去年,有调研队在红旗渠遇到82岁的老建设者,老人拿出珍藏的“老钢钎”,上面的凿痕还清晰可见:“当年我用这根钢钎凿了1000多锤,手上的茧比钢钎还硬。”学生们摸了摸钢钎,没人说话,但眼里都亮了——这种触动,比任何课堂都深刻。
  “遗产修复”传手艺:部分高校的水利遗产保护类社团,会长期在红色水利遗址开展修复实践,比如安徽的“抗日水库”。水库的溢洪道有部分损坏,学生们跟着老石匠学“传统夯土技艺”,用锄头夯土、用木槌捶实。老石匠边教边讲:“当年百姓修水库,就是用这种方法,夯土要‘三锤一夯’,不能偷工减料,不然洪水来了挡不住。”学生们夯得胳膊酸痛,却没人偷懒。修复完成后,他们在水库边立了一块“青春传承碑”,刻上“继前辈之志,护水利之安”——这是他们对精神的承诺。
  实践让大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他们摸的是历史的痕迹,传的是前辈的精神。
  (四)路径4:凭红色水利精神“规划未来”——让人生有“高度”
  传承的最终目的,是让精神指导未来。当大学生把红色水利精神融入职业选择、人生规划,精神就变成了“一辈子的劲”。
  “基层就业”续初心:每年毕业季,很多水利专业学生选择去基层。“考研深造”强本领:也有学生选择考研,想靠更专业的知识传承精神。“创业服务”惠民生:还有学生选择创业,用红色水利精神做“惠民事”。这些选择,让红色水利精神不再是“校园里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学生们走的是前辈的路,追的是时代的光。
  三、破解难题:大学生传承路上的“拦路虎”怎么搬?
  传承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学生会遇到“没兴趣”“没时间”“没资源”这些“拦路虎”,得一个个搬开。
  (一)拦路虎1:“没兴趣”——觉得精神“老气”怎么办?
  很多学生觉得红色水利精神“离自己远”“没意思”,不愿意参与相关活动。
  用“年轻化表达”拉近距离:一些高校的学生团队,把红色水利故事做成“漫画手册”。他们不画严肃的历史场景,而是用Q版形象:比如“红旗渠青年突击队”队员戴着安全帽、举着钢钎,脸上带着笑容;“新安江移民”的小朋友坐在竹筐里,手里拿着糖果——漫画配着简短文字,比如“当年的青年和我们一样大,却凿出了改变家乡的渠”。这本手册在校园里很受欢迎,有学生说:“原来红色故事也能这么可爱,我想知道更多。”
  用“沉浸式体验”激发兴趣:部分高校打造的“红色水利体验馆”,用VR技术还原红旗渠建设场景。学生戴上VR眼镜,能“置身”于悬崖峭壁间,看到建设者凿石、挑土的画面,还能听到“铁锤敲钢钎”“建设者呐喊”的声音。有学生体验后说:“就像真的站在红旗渠上,以前觉得‘艰苦奋斗’是口号,现在知道,它是前辈用命拼出来的。”
  (二)拦路虎2:“没时间”——学业忙、活动多怎么办?
  大学生的专业课多、社团活动杂,很难抽出时间参与红色水利传承活动。
  “碎片化活动”挤时间:部分高校推出“红色水利微课堂”,把活动放在课间10分钟。老师用短视频讲“一个红色水利故事”,比如“韶山灌区的‘铁姑娘队’”——当年18名女青年组成突击队,和男同志一样挑土、凿石,手上的泡破了就用布包着继续干。故事短、有力量,学生们听得进去,还能在课后讨论。“10分钟不长,但能让我们每天都接触一点精神,慢慢就记在心里了。”有学生说。
  “学分激励”保时间:很多高校把红色水利传承活动纳入“第二课堂学分”。比如,参与一次红色水利调研得2分,完成一个红色水利文创得3分,这些学分和评奖评优挂钩。有学生为了攒学分参加了“节水志愿队”。
  (三)拦路虎3:“没资源”——缺场地、缺指导怎么办?
  很多高校没有红色水利相关的场地和师资,活动很难开展。
  “校企合作”借资源:不少水利类高校会和地方水利部门合作,建立“红色水利实践基地”。水利部门提供韶山灌区、红旗渠等遗址的实践场地,还派老水利人当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调研和实践;学校则组织学生帮水利部门做“红色水利宣传”,比如拍短视频、写调研报告——双方互利,学生有了实践场地,活动也能长久开展。
  “线上平台”补短板:此前疫情期间,多所高校搞“线上红色水利活动”。比如,通过直播带学生“云参观”韶山灌区渡槽、红旗渠青年洞,直播中有讲解员讲故事,学生还能在线提问;还有高校开展“云宣讲”,学生通过线上会议给偏远地区中小学生讲红色水利故事——线上活动不用场地,还能扩大影响。
  四、展望未来:让红色水利精神“代代传、时时新”
  这就是大学生传承红色水利精神的意义:不是把精神“藏在博物馆里”,而是让它“活在当下”——活在课堂的知识里,活在社团的活动里,活在实践的汗水里,活在未来的选择里;不是把精神“停在过去”,而是让它“时时新”——用年轻人的表达讲老故事,用现代的技术做新事,用青春的行动续新篇。
  未来,会有更多大学生像他们一样:拿起前辈的“钢钎”,在学业的“悬崖”上凿出通道;扛起前辈的“扁担”,在实践的“山路”上挑起重担;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在新时代的“水利赛道”上,跑出青春的“加速度”。
  到那时,我们就能说:红色水利精神,从未老去;青春的力量,永远新鲜。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发布时间:2025-10-14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