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一种人生信仰——《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研读
在选择研读《史记》这一大作之时,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可能是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藏着那样一个英雄梦,可能是我向往驰骋疆场,征战四方的场景,也可能是我对西楚霸王和高祖皇帝怀有深深的仰慕之情。出于种种原因,我在思考研读《史记》时,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研读好《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
一个时代的星空上点缀了两颗明亮的巨星,注定不能永久地并存。他们终于用长期的征战决定并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却为后世子子孙孙谱写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让我们今天仍然会细细的品读与回味。初读《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时还是在高中,那时对两篇文言文只是阅读了部分节选内容,是粗读、略读。本次重温这两篇传奇佳作,在细读、精读之后,我从项羽和刘邦身上各自重新认识了两个人:项羽是一个豪杰,一个英雄,一代战神;刘邦是一代传奇帝王。《项羽本纪》写了项羽的从少到老,主要记述了三件大事:少有大志、叱咤风云、垓下悲歌;《高祖本纪》写了刘邦的从生到死,主要记述了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亭长时种种事情写起,写到刘邦入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高祖返乡,直到高祖去世。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出自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无关功利,为给生命一个交代。李清照用简简单单的两句话,高度精准的概括了项羽的人生追求。其实,在笔者看来,这句话放在刘邦身上同样合适。顾名思义,人杰指的是人中的豪杰,鬼雄指的是鬼中的英雄。在笔者看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一个人的倔强,一个人的追求,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一个人的人生信仰。项羽自始至终都坚持追随这种人生信仰,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之付诸实践。但是,他这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信仰,与刘邦的忍辱负重,狡诈圆滑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信仰,我认为应该辩证的看待,结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情况,透过现象看到项羽和刘邦的本质。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应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本应该属于他的天下,也拱手让给了刘邦。这说明项羽能力差吗?当然不是,论武功,天下起兵反秦,楚汉争霸时期,有谁能敌得过西楚霸王呢?论出身,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历代习武,项氏多人也是楚国将领,项羽本人据载是重瞳,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论品性, 项羽是正人君子,有情有义,很会治军,带兵打仗很有一套,他身先士卒,部队战斗力极强。他的军队训练有素,强悍英勇。可为什么他偏偏输给了一个出身低贱卑微、具有流氓品性的小小亭长刘邦呢?这其中的原因,或许是因为项羽一昧追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刘邦却能顾全大局,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生当作人杰,从小就体现在项羽身上。在他年幼时,他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没有学成也放弃了。项梁对他的种种表现很失望,他却一心只想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年纪轻轻的项羽说出了流传至今的语句:彼可取而代也。项梁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敬畏他了。在巨鹿之战,面对数倍于自己军队的秦军,他率领江东子弟,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加之刘邦西路大军攻破武关、蓝田,秦朝主力尽丧,加速覆亡。我仿佛看到了身披铠甲的项羽战神在千军万马之间英勇作战,意气风发,谱写了楚人的骄傲与壮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间得到应验。面对危难,项羽置之死地而后生,体现了自己对人杰的价值追求。
死亦为鬼雄,是项羽在最后生命里向后人展现出属于他独有的精神风貌。四年的楚汉争霸在垓下之战时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局,但项羽却凭借着他对鬼雄的执著和风骨,在最后的历史舞台上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传奇。在刘邦军队的重重包围之下,项羽在这历史最后的关头下经历了名垂千古的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等名场面。“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是项羽对自己身处绝境时的万般悲哀与无奈之情。虞姬的自刎,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落幕的霸气,却更显英雄的悲凉。当项羽走投无路来到乌江亭之时,乌江亭长劝说他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体现出了项羽不愿苟且偷生,毅然决然赴死的慷慨悲凉之态。为了成为鬼雄,他选择了乌江自刎,一代战神倒下了,不禁让人痛惜。
相对于项羽来说,刘邦从出身志向、生活经历和心理素质、个人魅力都有很大的不同。刘邦是草根,但一直想着做大自己,只是没成功之前没有人在乎他的这个想法。在别人眼里,刘邦就是个终日游手好闲的无赖,名声很差,这让其父感觉很丢脸,一直轻看他。后来当上了小亭长的刘邦,在送服役人员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望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是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身上展现出的是帅才,而项羽仅仅想取代始皇,只是将才。刘邦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挫折。一直不被看好的他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成为了心理承受力极强、不会感情用事的人,这就比项羽的自负、意气用事强了百倍。
尽管项羽武功高强、战功赫赫,但他没有刘邦的魄力,也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强,造成了人才流失。刘邦自有魄力,他武艺不如樊哙、计谋不如张良、带兵打仗不如韩信、后勤不如萧何,但他却会笼络人心。作为成功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中,他拥有了最重要的人和,得人心者即得天下。刘邦给人圆滑机警,善于伪装的形象,但他的能屈能伸却让人为之深深嫌弃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他的耐受力。当刘邦得知项羽要诛杀自己时,他用尽一切手段,对项羽俯首称臣,麻痹项羽,让项羽误以为自己毫无威胁而放虎归山。最终,自大轻敌的西楚霸王只能在楚汉战争中败给了刘邦而乌江自刎!当人们为其英雄豪气赞不绝口,为其血染乌江的悲壮场面而无限感慨时,大家也明白了刘邦正是因为能屈能伸才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按成王败寇论,刘邦就是英雄。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给后人的警示。
项羽一生都在追求人杰与鬼雄,导致了他本身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积少成多,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项羽太过暴力,思维方式简单,心胸狭隘,不能够知人善用......种种原因,使得项羽最终人心向背。项羽在每次战争胜利结束后,都必定要屠城,这使得许多平民老百姓命丧黄泉,也使得项羽逐渐失去了民心。项羽考虑问题太简单,比如主动供出曹无伤出卖刘邦,在鸿门宴上存在妇人之仁,对刘邦于心不忍,放虎归山。项羽比刘邦晚入关,仍然对刘邦不服气,违背誓言,处处没有英雄的豪气。而项羽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他不能知人善用,他手下能人无数,才华横溢的将领却得不到重要,唯一的谋士范增也不采取他的意见,最后可以说是众叛亲离了。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来,为什么一个市井之徒可以打败一代战神了,刘邦具有项羽比不了的过人之处,就是他懂得谦逊,懂得示弱。而项羽恰恰相反,处处刚强,展露锋芒。更重要的是民心所向,是压死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代战神终究是因为自负而陨落人世间,但他一生都在为追求人杰鬼雄而前进,纵然结局失败,却成为了后代无数人心中的真正英雄。刘邦也因为其独特的气魄,才最终真正显现他的生命价值,实现了自己追求的理想目标,更是成为一代帝王,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王朝,真正做到了人杰鬼雄。
时间:2024-03-07 作者:肖钦元 来源:潍坊学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