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古镇三下乡:以青春之笔,绘生态法治新篇
七月的三河古镇,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小南河水碧波荡漾,恰似一幅生态与人文交融的长卷。巢湖学院经法学院“数泽三河,法筑青屏”实践专项团的我们,怀揣着热忱与好奇踏入这片土地,在生态环保普法的实践中,探寻青春与责任的答案,收获了满溢成长与感悟的旅程。
触摸生态的“民生温度”
初到古镇,我们支起展台、走访商户游客,将问卷化作沟通的桥梁。本以为只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却在与百姓的交流中,触摸到生态保护最真实的“民生温度”。经营小吃铺的阿姨念叨“河水清了游客才多,可垃圾清理得跟上呀”,游客们分享“希望古镇一直有青山绿水相伴”,商户们倾诉“环保成本高但愿意为长远努力”。这些质朴话语,让我们明白生态保护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
每一份问卷、每一次倾听,都让我们从校园的理论世界,踏入充满烟火气的现实土壤。我们品味出,生态保护的根基在民生,唯有先俯下身、倾听民意,让“民意温度”成为行动指引,才能让后续普法与保护工作精准落地。这是百姓用生活给出的答案,也让我们懂得,青春投身生态事业,要以共情为笔,书写贴近群众的保护篇章。
领悟法治的“守护力量”
走进司法所,韩所长的讲述为我们揭开生态法治保护的面纱。普法讲座播撒法治种子,专门机构高效解纷,小南河治理依托河长制重焕生机……一个个实践,让“保护生态环境须靠制度、靠法治”不再是书本上的条文,而是真实可感的力量。看到曾经污水横流的小南河,如今因雨污分流、清淤疏浚重现碧波,我们深刻认识到,基层司法是守护生态的坚固盾牌。
韩所长眼中的坚定、话语里的担当,让我们领悟到法治在生态保护中的关键作用。这趟走访,让我们体会到制度与法治的意义——它是生态保护的“定海神针”,能将零散的努力凝聚成持久守护。青春的我们,应成为法治理念的传播者、生态守护的践行者,让法治为生态护航,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实践给予的深刻启示。
传递普法的“温暖火种”
在古镇社区为老年人普法的场景,成为记忆里温暖的片段。考虑到老人的接受特点,我们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传递生态环保法律知识,从正确倾倒垃圾到保护古镇建筑,把生硬法条化作贴心家常。当老奶奶说“以后知道咋保护环境,也得告诉小辈”,当大爷们积极提问、认真倾听,我们知道普法的“温暖火种”已种下。
这不仅提升了老年群体的环保法治意识,更让我们懂得,普法要贴近群众、融入生活,用接地气的方式,让法律知识走进人心。我们品味出,普法的意义不在于生硬灌输,而在于点燃每个人心中的环保自觉。青春的力量,就该这样,化作传递知识的桥梁,让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的行列,让“人人护生态”从理念变为现实。
三河古镇的实践之旅,是一堂行走的“生态法治课”。从问卷倾听民声,到司法所领悟法治力量,再到社区传递普法温度,我们在青春的脚步中,读懂生态保护与法治建设的紧密关联,明白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未来,愿以此次实践为起点,让青春继续奔赴在生态法治建设的路上,用所学所知,守护更多的“绿水青山”,让法治之光照亮生态前行之路,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青春答卷。
来源:数泽三河,法筑青屏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8-2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