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践知,点亮生态法治微光
七月流火,我随巢湖学院“数泽三河,法筑青屏”实践团,赴肥西县三河古镇开展生态环保普法三下乡活动。从设台调研到走访商户游客、深入社区普法,这段旅程让我对理论与实践、青春与责任有了的全新认知。
起初在古镇人流密集处搭起调研展台,我以为只是发问卷,但与环卫工阿姨聊起古镇的生态状况,听她们说“政府重视环保,定期解决卫生问题”,和带孩子的奶奶探讨“怎么给孩子做环保榜样”,我才明白调研不是机械流程,是倾听民声的窗口。每一份问卷背后,都是真实的生活烦恼与环保期盼,那些耐心填写问卷的群众,让我看见生态环保不是抽象的“金山银山”,而是百姓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也懂得“从群众中来”,才能让后续普法更贴人心。
走访商户时,一位经营汉服店姐姐说,满意古镇现在的生态环境,自豪家乡吸引这么多的游客,却担心旅游火了垃圾增多,破坏招牌。这种对生态与生计平衡的渴望,让我深知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更该共生。深入社区普法现场,把生态保护法融进“乱倒垃圾违法”“保护河道有奖”这些家常话,看着大爷大妈从迷茫到恍然,我突然醒悟,法律不是高悬的条文,是守护生活的“说明书”,我们这些学法律、学环保的学生,就是要把“说明书”念得让百姓愿意听、听得懂。
三下乡的日子,晒黑的皮肤、烫化的鞋底,都是成长的印记。我不再是“坐而论道”的学生,而是“起而行之”的践行者。原来青春的意义,不止于校园求知,更在于把所学化作微光,照进现实的缝隙。我们调研收集的“民意温度”,普法种下的“法治种子”,或许只是微光,但无数微光汇聚,却能照亮生态法治的前行路。
这次实践是一场“破壁”之旅--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墙,打破校园与社会的墙。它让我懂得,生态保护与法治建设,需要“向下扎根”的耐心,需要“共情民生”的温度。未来,无论走多远,三河古镇的石板路、百姓的期待,都会提醒我,青春的意义,在于以行践知,用点滴行动守护“绿水青山”,传递“法治温度”。
来源:数泽三河,法筑青屏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8-29 阅读: